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

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
作者: 随园散人
出版社: 人民交通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0.20
折扣购买: 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
ISBN: 9787114134081

作者简介

随园散人 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诗人,散文作家,曾出版《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等书。

内容简介

序言:与时光对饮 过客来来去去,故事分分合合。 时光陈旧后,满眼皆是荒烟漫草。却还有人,于风前月下,说着岁月窈窕。 经过风雨飘零,仍能与时光对饮,必是深爱这人间的。 印象中的诗人是这样,悲伤过,落寞过,惆怅过,说着世事无常,笔下仍是岁月无恙。回望千古岁月,有许多身影,在山间湖畔,在古道天涯,满心凄凉,落笔时却总怀着几分念念不忘。或许,这便是诗人对尘世的长情。 蓦然间,想起那个与风花雪月有关的年代。杨柳岸,断桥边,春花秋月,芳草斜阳,那里有过太多悲喜交织的情节。宋词,欢喜与悲伤,相聚与别离,都美得让人绝望。 那女子就在那里,素手执笔,写尘世风景,写落花无语。 李清照,似乎只需浅浅回首,就能遇见她的美丽与哀愁。 她是风姿绰约的,亦是多愁善感的。 记忆中的她,还是个明媚的少女,溪亭日暮,乘舟误入藕花深处,说不出的意兴盎然;记忆中的她,在驿动的季节,蹴罢秋千,遇见可心之人,羞怯而去,却忍不住倚门回首,把那青梅浅嗅。 她有过如诗的爱情,有过许多赌书泼茶羡煞世人的日子。可以说,她的爱情美到了极致。然而,后来的故事却急转直下。江山破碎,世事飘摇,深爱之人不幸离世。两个人的花前月下,变成了独自的地老天荒。 世事就是如此,不经意间,月缺了,花落了,故事黯淡了。 聚散离合,悲欢起落,都只在刹那。 于是,后来的李清照,更多的是萧索与凄凉。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这是她的无奈。疏雨黄昏,落红满地,飘零辗转中,世界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甚至江南,也不能给她的荒年冷月,些许温暖。 第一卷:婉约才女初长成 陌上青草,帘外芭蕉,沉默的烟雨红尘。 繁华与萧瑟对望,沧海与桑田为邻。整个世界, 都在真与幻之间摇摇晃晃。 不变的,是匆匆赶路却又从未走远的时光。 零落人间 宋朝,说来已是千年前的记忆。那里,雪月风花 在柴米油盐里长成悠长的叹息;那里,才子佳人在悲 欢离合里说着缘起缘灭。那里,人生与世界,仿佛都 在酒杯里,婉约着,悲凉着。来往不休的过客行人, 在遇见与离别中,让心事流放于文字。于是,有了宋 词。 有人徘徊堤岸,看晓风残月;有人独上高楼,看 碧树天涯。 有人悠闲自得,看山前星雨;有人凄凄切切,看 满地落花。 喜欢宋词,喜欢那种悲凉中的美丽。杨柳岸的晓 风残月,短松冈的形单影只,高楼上的浊酒入肠,都 让人在叹息中默然追味。可惜,毕竟去远了,风月缠 绵的故事,诗酒流连的情怀,已是渐行渐远。 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时常被人们说起。只因, 他们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中,以素净之心真诚落笔,将 欢喜与悲伤留在了诗文之中。这样的诗文,足以灿烂 到时光尽头。 李清照便是如此。她留存于世的诗词并不多,但 人们从未忘记她笔下的风华。 她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婉约词宗,并非因为她是女 子而承蒙错爱,而是因为,她的确惊才绝艳,落笔之 处,悠然也好,萧瑟也好,尽是大家风范。于是,走 入诗词的世界,总会与这婉约的女子不期而遇。她就 在那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静默着,悲伤着。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值春日,李清照 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在济南老城西南角,有 著名的趵突泉。趵突泉有三个泉眼,终年喷涌,四周 砌石,环以扶拦。泉畔有观澜,可凭栏俯视三泉喷涌 的画面。李清照纪念堂就在趵突泉东漱玉泉畔。 草长莺飞的日子,世间万物皆如寻常,清醒中有 醉意朦胧,迷茫中有悲喜浮沉。市井中的人们,来的 来,去的去,过着平常的日子,说着沉默的对白。 无人知道,李府中的那声啼哭连着怎样的聚散离 合。也无人知道,多年以后,李清照会将自己的名字 刻在岁月之上,被人们时常说起。 诗词的世界里,多的是风流恣肆的才子,少的是 简淡清婉的才女。那些陈旧的年月里,大多数女子噤 若寒蝉,似乎来到人间,从不需要思索,从不需要表 达。很庆幸,我们还是看到几个柔弱的身影,倔强而 平静地端立在历史的天空下。身为女子,她们敢于选 择自己的人生,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动。 蔡文姬、薛涛、李清照、柳如是……这些女子顶 着礼教与道德的巨石,在夹缝中生长,长出了属于才 女的绝代风华,实在算是奇迹。很庆幸,千年以前, 在填词写诗的人里面,有过李清照。宋词里,不能少 了她的名字。那抹嫣然巧笑,那份清逸凄美,窈窕了 千年。 现在,她来了,零落人间,寂静如尘。 北宋的繁华,日渐枯萎和荒芜。远处近处,清晰 可见的是纷乱与挣扎、虚伪与软弱,野心家与阴谋家 ,让整个大宋王朝狼藉满地。悠扬的笛声不见了,清 浅的时光不见了,只剩下苍茫的大地,长满狰狞与凌 乱。 生于这样的年代,人生注定充满荆棘。但也没办 法,尘缘如谜,何时到来,何时离开,谁都无法掌控 。李清照,这多愁善感的才女,必然要在乱世的风雨 里寻寻觅觅,苦辣酸甜,唯有自知。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 宁年间进士,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是苏轼的学生, 颇受东坡先生赏识,人们把他与另三位诗人廖正一、 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生平写 过许多诗文,可惜大部分未能流传下来。 他不仅对诗词歌赋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于儒家 经典亦有专门研究,曾著有数十万字的《礼记说》。 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历史,写过《史传辨志》。因为 他文笔优美,宋朝人甚至把他与司马迁相比。 李格非为人清正刚直,嫉恶如仇。或许正因为如 此,他很难跻身于尔虞我诈的北宋政坛。他曾在山东 郓州任教授,以教书为业。后来到太学任博士,受到 苏轼重用。哲宗年间,本有机会受到提拔,却又受到 当权者章惇和蔡京的排挤,被贬为通判。 北宋后期,朝廷里政治斗争已近疯狂,浮沉起伏 常在旦夕之间,许多人都在惶恐中茫然度日。就连苏 轼这样的大文豪,也无法避开宦海浮沉,时常在被贬 谪的路上,走得形容憔悴。 幸好,他足够豪迈,在经历起伏的时候,只是举 着酒杯淡然而笑。 心中永远是那样,无论晴天雨天,自有风清月白 。 大概,看透了,淡然了,红尘万物便只如烟云。 由于与苏轼的关系,李格非后来陷入了朝廷党争 的漩涡,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很不平静。甚至,她与 赵明诚的爱情,也曾风雨飘摇。不过,命运待她还不 算太凉薄,给了她若干年的岁月静好。 李清照出生后不久,其生母就去世了,李格非续 弦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王氏是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具 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视李清照如己出,对其照料得细 致入微。 李清照周岁那天,按照习俗进行抓周,面前摆了 水果、算盘、针线、毛笔、经卷、脂粉、玉佩、手鼓 、绢花等物,李清照若有所思后,抓起了毛笔。人们 将她面前的物件调换了位置,她仍旧抓起了毛笔。没 想到,这看似随意的选择,却成了人生的伏笔。 文字,是她注定要走入的风景。或者说,她注定 要用文字筑造让无数人神往的风景。于是,五岁时的 七夕,李清照向王氏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并非女红等 事,而是读书写字。因为身在书香世家,这样的心愿 倒也不算出格。倘若是寒门,便另当别论。 不管怎样,李清照的读书时光开始了。她聪慧无 比,读书几乎过目不忘。在京任职的李格非对此颇为 惊喜,特地为女儿开列了许多书目。书房成了李清照 最常出入的地方,她只是偶尔走入姐姐们的绣房,不 经心地学点刺绣女红。对李清照来说,与书香墨香相 比,女红之事很是无味。 当然,她觉得更加无味的,是三从四德。那些陈 腐的规矩,她从来都是视如敝履。我们必须庆幸,李 清照生于一个开明的家庭,对她的教育也是开放式的 。若非如此,她恐怕也会如大多数女子那样,在横七 竖八的礼教规则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纵有满腹 才情,怕也是少人知晓。 李清照对书有着天生的痴情,只要有书在手,她 就可以乐不思蜀。渐渐长大之后,她终于明白,世间 之事,真真假假,皆在书中。而此时,她还年幼,岁 月还未在她生命里留下什么痕迹,只是给她晴朗与自 在,让她盛放少年时光。 她还在寂静里。没有忧愁,没有感伤。 情怀与风姿,都在渐渐长成。P2-5

1.用*敏感*细腻的笔触描写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生。
2.使用*详尽的资料,挑选*精美的诗词。
3.李清照的人生波折,以及她与其他词人之间的关系,尽在此书中。
4.爱宋词,尤其爱李清照的人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