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文学

至少还有文学
作者: 宗城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至少还有文学
ISBN: 9787530221778

作者简介

宗城,1997年生。广东湛江人。人类观察员,文字记录者,曾获青年文学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届书评奖。作品散见于《书城》《单读》《西湖》《作品》《财新周刊》等,有文章被《新华文摘》《长篇小说选刊》《文艺报》等转载。

内容简介

序言:在今天,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


第一本书出版了。

算是今年做成的、有始有终的一件事。开心肯定会有的,但也会有压力,怕辜负读者的信任,怕对不住自己对创作的要求,所以从初稿到成书,延续了近两年。

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也是关于三十位作家的故事。我把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细读都放在了里面。这本书收录了自己发表过的作品,也有还未发表的新作。

此书的初稿完成于2020年春季,历经修改、三审、补录、最终确定,时间已到了2021年7月。但时间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如果早早出版,那这本书充其量只是“已发表文章合集”,从出版一本书的角度,并没有真正下苦功。但是这一年的修订,让这本书在排版、文字、选用篇目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一本全新的书,我在交付终稿时,也自问可以对得起自己、对得住读者,使我终于可以安心,不必为仓促出版一本书而感到内疚。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辑。上辑题为“心灵的辩证法”,在评价《战争与和平》的美学特征时,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心灵的辩证法”这一观点。他最早这么说是基于托尔斯泰于1854—1856年创作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情感的纯净”。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他这样写道:“大部分诗人关心的主要是内心生活的呈现结果,而不是隐秘的过程本身……托尔斯泰伯爵天赋的特色就在于,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最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是这一过程的形式、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

收录在上辑的文章,主要探讨的就是作家对心理深度的挖掘。这部分作家有“向内走”的趋势,他们的文学关注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记忆的处理方式,聚焦现代人在精神层面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例如在作家袁哲生的笔下,现代人的孤独以一种蓝色梦魇般的叙事语言呈现,有人在太阳下行走,有人渴望躲在黑夜,自我消除。在刘以鬯的笔下,繁华丰富的香港,潜藏着一颗颗渴望被爱又害怕去爱的灵魂,人群中湿漉漉的孤独影子,以疏离的面目出现。而善良又柔软的菲茨杰拉德,则让自己的人生与小说形成互文,他在不可挽回的崩溃中,触摸到绿灯的温度。

中辑定名为“挤掉自我的奴性”,借此致敬我很喜欢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在混沌不明的时代,他坚持做一个清醒的人,呈现出俄国社会真实且普遍的危机。如果说上辑书写的是作家“向内走”的努力,那么在中辑里,我关注的更多是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气,当然,这种“内外”并非一成不变,伟大作家往往既能写出人心灵的煎熬,也能感受到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部分,我会写到契诃夫对平庸生活的针刺,也会写到王小波,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自由职业者,他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场域中占据的分量。还有把自己献给文学的卡夫卡、忧郁的人道主义者罗曼·加里、从刻薄转向缄默的钱锺书,这里呈现的不只是勇者,还有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

一位写作者和知识分子,是要在深渊中湿透灵魂的人。他不是站在山上俯瞰众生,而是自己也成为那众生的一部分,于茫茫黑夜中漫游,在尘埃弥漫处见光亮。我很喜欢竹内好对鲁迅的一段评价:“鲁迅所看到的是黑暗。但他是以满腔热情来看待黑暗,并绝望的。对他来说,只有绝望才是真实。但不久绝望也不是真实了。绝望也是虚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如果绝望也是虚妄,那么人该做什么才好呢?对绝望感到绝望的人,只能成为文学者。不靠天不靠地,不以任何东西来支撑自己,因此也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于自己一身。”这世上,有的作家会成为火炬,照亮通往窄门的路。有的作家会成为信使,诉说一颗灵魂在夜晚的重量。

至于书的下辑,则是比较纯粹的文本分析,针对我认为质量过硬的文学作品。写作下辑时,正逢我对鲁迅的又一次重读,除了书中收录的一篇,我在当时还专注于研究鲁迅在1926到1927年的思想变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思想最为复杂、矛盾,也是自成深渊的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深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也绝不能仅仅用“批判现实主义”“反思国民性”这些大词去笼统概括,否则就不足以解释鲁迅对保守与进步叙事的双重怀疑,也不能勘破他在热情战斗背后,那个寂寞、冷嘲乃至幽微如灰烬的暗影。那个在《阿Q正传》中揭示旧中国文化结构整体崩溃的是鲁迅,在《野草》中融合抒情、孤寂、绝望与自怜的也是鲁迅。在现代中文史上,鲁迅是一道迷人而危险的深渊,也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很多作家是越读越薄,而鲁迅的文字属于越读越厚。

在经典细读部分,我关注的是文学及其背后的思想与美学痕迹。譬如鲁迅,我所关心的是他的小说对于传统资源的使用与反讽,以及在批判国民性、启蒙人心之外,对鲁迅小说其他的解读路径;譬如汪曾祺,所能探讨的不只是他的语言艺术,还有他的作品走红背后的政治、文化与人心层面的原因,而这背后萦绕在中国作家头上的大问题,就是“为社会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

……

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经典文学指南 徐则臣 张莉 吴琦 刘子超 联袂 于茫茫黑夜中漫游,在尘埃弥漫处见光亮。 这世上,有的作家会成为火炬,照亮通往窄门的路。 有的作家会成为信使,诉说一颗灵魂在夜晚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