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文学--徐复观文学思想研究

人心与文学--徐复观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 王守雪
出版社: 郑州大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9.60
折扣购买: 人心与文学--徐复观文学思想研究
ISBN: 7811062097

作者简介

王守雪,生于河南省滑县,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于安阳师范学院任教; 1995年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胡晓明教授,1998年获文学硕士;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博士后,从事徐复观及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出版论著多种,发表《从追体验到客观化》等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徐复观的文学因缘 曾国藩(文正)说过:“能文者而不知道者有,乌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 ”这种说法,如果放在现在专业越来越细、通人越来越少的学术语境中,无 疑是费解的。而对于徐复观来说,他称得起“知道者”,也称得起“明文者 ”,知“道”与明“文”在他身上也像古圣先贤一样是贯通的。“道”的一 面,作为20世纪现代新儒家之一、著名思想史家,他在哲学、思想史方面的 成就已引起不少的关注和讨论,而“文”的一面——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研究相对较为薄弱①。从他的生平来说,他的一生,文学因缘很深,他的学 术生涯,基本上是在文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早年求学,就以攻“文”为主要 目标,中年投身于政界、军界,晚年回归学界后,他的学术生涯基本上是在 大学中文系度过的,教的是文学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性作品,培养了不少 的文学人才,生平与台、港文艺界息息相关,出版了相当分量的文艺研究专 著。相关的事实既有待于掘发清理,相关的评论也有待于进一步研讨。况且 ,如果忽略了他的文学生涯,无疑抽掉了他思想、学术的重要部分,对其人 其学的整体,不可能有确切的把握。甚至可以说,剔除了他的“文”,将难 以问津他的“道”。本章梳理他与文学发生的机缘。 一、十年攻文武昌 (一)新知与旧学之间 十年“攻文”武昌,指的是1918—1927年,徐复观从15岁至24岁。这十 年①,徐复观并非一直生活在武昌,中间有三次短暂的教书生活:第一次是 回浠水县城。第二次是赴离武昌不远的汉川县,时间分别是1923年夏和1925 年秋,但似乎加起来的时间也没有半年。第三次是1927年10月,他做了省立 第七小学的校长,学校的校址在武昌水陆街。1928年初便前往日本留学,人 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十年,徐复观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完成 了五年的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业和三年多的湖北国学馆的学业,这是 他主要的求学读书时期。 关于这十年的收获,有人加以概括:一是研读儒家的典籍,二是对现实 生活有所认识②。按,这只是大致轮廓,但不够深入不够具体,关键一点是 ,忽视了“攻文”一节的具体情况。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湖北国学馆在 办学精神上有相通的意义,其中不少教师,如刘凤章、黄侃(季刚)等先生, 前后兼在两处任教,是徐复观在两处长期受业的老师。两处办学具有地方特 色,与国立学校不同①,办学精神与张之洞主政湖北期间兴办湖北教育一脉 相承,从根本上是宋明儒讲学的精神,“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徐复观称:“湖北创办国学馆……一复宋明书院讲学之遗规。”记述湖 北第一师范学校又以三点加以概括:“第一,他们讲学的动机是来自继往开 来的真实责任感。第二,他们所追求的是要能证验之于身心,证验于社会的 ‘真知灼见’。第三,他们要培养出的是在人格上能担负得起人类运命的考 验。”这种保爱旧学、开创新知的格局,对徐复观中年以后的学术路向不能 不说具有极大的潜在影响。 然而,引导徐复观求学之路的,冥冥之中似乎一直有一个“文”字。他 在师范时读的是普通班——相对“英文班”而言,普通班特别重视的是国文 、历史、地理、修身等课,略等于现在高中的“文科”。就读于国学馆时, 在四科——经、史、文、理中,他读的仍是“文”科,这就比师范学校时在 范围更小的意义上,更近于现在的“文学”专业。后人提到徐氏的文学修养 ,往往追溯到他的任天而动的性情,他自己也说过自己的生活历程是“糊涂 官打糊涂百姓”,有学者研究他的生平转折的选择只是生计的偶然④。这些 判断当然都是有根据的,但这些都是不可解释的解释,流于表层而不能令人 意惬。蔌原朔太郎是徐复观很重视的日本学者,曾经讲到人对自己生活的选 择,认为人的选择总是和自己的意志有关系的: 人凭着其真实意志,如果想成为有钱人,便一定能成为有钱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