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与患--相爱还是伤害

我们医与患--相爱还是伤害
作者: 孙晓飞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30
折扣购买: 我们医与患--相爱还是伤害
ISBN: 9787540780845

作者简介

孙晓飞,现为《中国老年》杂志主编。中短篇小说《简单的死亡》《献给刘彤的故事》在大陆知名文学刊物《当代》《民族文学》及**《中国时报》等处发表。散文《失去声音的鸟》入选***语文出版社及河南出版集团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2002年获首届老舍散文奖**奖。2014年出版艺术史专著《“新中国画”四大家》(中英文双语版)(外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章 重建多重伦理关系 **、社会、医院、医生、病人,是医患伦理关 系中的五个主要伦理主体,解决医患矛盾,根本上是 重建五个伦理主体间的关系。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从战国以后,就是“天下国 ”,所谓天下,只是文化概念,即周孔伦理所及之处 ,皆是天下。 南宋时,因为中原为金人所据,如何重申自己的 “中国”地位,重申自己是中华正朔,儒家思想家们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说:“窃惟中国,天地 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之所 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 之所可奸哉。” 南宋思想家胡安国也说,“中国之为中国,以有 父子君臣之大伦也,一失则为夷狄矣,再失则为** ,人类灭矣!”胡安国*进一步指出,“中国之所以 为中国,信义矣,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 明确“人伦”和“信义”是中国与外夷区别的标志。 “心学”的开山祖师陆九渊在他的著作《白鹿书 洞讲义》中,论“楚人灭舒蓼”时说,“圣人贵中国 贱夷狄,非私中国也,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固礼义 之所在,贵中国者非贵中国也,贵礼义也。”指出中 国之可贵在于礼义文化,失去了礼义文化,中国则不 成其为中国。 **诗人陆游也曾对此发表看法,“虏非中国比 ,无君臣之礼,无骨肉之恩。” 理学大师真德秀对此亦有论述,他说:“小雅之 诗……纲常之义略备,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赖此而已 ,至于尽废焉,是自为夷也。” 若按照真德秀的说法,则**之中国,已经“自 为夷也”,因为传统纲常皆废,而伦理不存焉! 如何让“中国”重新成为“中国”,与解决医患 矛盾,所面对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如何重建伦理秩 序,让各个伦理主体在一定的秩序框架内相互尽义务 ,共创**社会、“礼义中国”。 儒家的传统伦理关系,从来都是一对一对出现的 。儒家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也是一对一的关系。 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是“五伦”的根本,进而扩 展到兄弟、夫妇、朋友,中国古人认为国是放大的家 ,所以,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不过是另一重“父子关 系”。 但在早期儒家思想家那里,每一个伦理主体都应 守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义务,否则,这一对伦理关 系就很难维持和成立。 《孟子·滕文公上》在表述这几对伦理主体间的 关系时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在儒家看来,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然后以此来 观照与之对应的另一个伦理主体,也就是说,传统儒 家伦理前置性地确定了相对应的伦理主体间的规则, 并要求人们按照这一规则行事,不得破坏。 经历过小国寡民时代的儒家早期思想家们,比之 后来者,*具有平等思想。这或许与他们没有经历过 暴秦的专政改造有关,心地单纯,对“五伦”关系的 设置,没有明显的尊卑、长幼、贵贱、强弱或者主从 思想。在孟子那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讲究的是彼此间的情感 关照,彼此间应尽的“情理”,以及人际关系的对称 性与**性。 儒家先贤们的伦理思想,在梁漱溟先生看来,正 是因为“理性早启”,通过制定伦理秩序,而确定了 人们的行为规范,从而减少纷争,使中华文明得以绵 延数千年而不*。 《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 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在早期儒家思想家们看来,有“达道”与“达德 ”,则无往而不胜,这种想法,一直到了南宋,也是 部分儒家知识分子心中的至高准则,甚至有的人提出 ,夷狄之所以畏中华者,即中华之伦理纲常秩序。 章启辉先生说,孔子不但反复论及父子、兄弟、 君臣、朋友四伦,业已有了比较明确的父子兄弟、君 臣父子之类二伦思维,关于后来“五德”所系仁、义 、礼、智、信,孔子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原则论述:仁 是*高道德标准,仁的本质是克己复礼和爱人;义是 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义的本质是人群共同利益;礼 是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 礼的本质是等级、**、文明;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 智慧,智的本质是隐微不惑,闻一知十,审时度势, 安身立命;信是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信的本质是诚 实不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