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论(醉醒客)(精)

可以论(醉醒客)(精)
作者: 叶匡政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可以论(醉醒客)(精)
ISBN: 9787508652535

作者简介

叶匡政,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太湖县,合肥人,现居北京。1986年开始在文学杂志发表诗作数百首,曾对中国城市的汉语诗歌表达产生过重要影响,著有诗集《城市书》、文化评论集《格外谈》、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等,编有《孙中山在说》《大往事》等书。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等多套丛书。 2006年10月发表《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等一系列文化批评文章,在文化及学术界引起反响,成为新世纪以来的标志性文化事件。在各类报刊发表过一千多篇时政与文化评论。获过****届双子星**新诗奖及**十多种诗歌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金奖、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奖等,2010、2012年入选“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 《南方**》《南都周刊》《新京报》《北京青年报》、香港东网等30多家海内外华文媒体的专栏作家。现为香港《凤凰周刊》主笔、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简介

真实就是天道 举凡中国人,大多知道“天人合一”这四个字。 但愿意探究天人合一含义的人很少,真正信仰天人合 一的人,就*少了。*传统文化教化的人,对天人合 一的意蕴都深有体悟。因在四书五经,乃至中国古典 文学中,这都是一个重要主题,不理解这四个字,极 难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高贵和精妙。 自周公孔孟,到道家老庄,都对这四字所蕴含之 义做过很多阐释。孔孟与老庄的分野为,孔孟多从“ 人”这一端来说,说的是人世;而老庄多从“天”这 一端说,说的是自然。到《中庸》,在此问题上对儒 道学说做了融会贯通,进一步解读了天人合一的真义 。司马迁、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是子思,孔子的 孙子。据考证,《中庸》在秦初曾被当时儒者做过修 改,定稿时间应在秦统一之后。 《中庸》里,关于天人合一的纲领性观点在“哀 公问政”中,是通过孔子之口说出的:“诚者,天之 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其后的12章文字,都是 子思在反复论证与释读此句话的意义。 什么是诚呢?朱熹《四书集注》的注解是:“诚 者,真实无妄之谓。”简单地说,诚就是真实。真实 ,不仅是天人合一观的*高价值,也是中国儒家精神 的中心价值。只有首肯此义,言及其他理念才有意义 。何谓真实?*月星辰、风云雨露、海陆山川、虫鸟 鱼兽皆谓真实;同样,人的男女生死、喜怒哀乐、饥 饱寒暖也属真实,儒家认为这些就是天道,也即真实 就是天道。《中庸》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原来世间万物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真实,充塞 天地宇宙间的,也只是一个“诚”字。 既然真实就是天道,那么寻求真实,就是人道了 。儒家思想的主要演进,就是在追问存在的一切是否 真实,以及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实现真实、把握真实。 儒家深知,对于人来说,抵达真实是艰难的。所以《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 则明矣,明则诚矣。”自,就是“由”的意思。明, 就是明白道理。由真实而明白了道理,叫出自本性。 由明白道理而达到真实,称为教育感化。真实,才能 明白。明白,也能变得真实。让天道的真实,在人道 中再度真实地体现出来,这就是儒家教化的*终目的 。而舍弃真实,从别处寻求*高价值,或用任何先入 为主的观念来遮蔽真实,就是违背了天道。 《中庸》又说:“诚者,自成也。”真实,就是 自己成全自己,“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并认为,真 实不仅可以成全自己,而且可以成就万物。成全自己 ,这是仁。成就万物,这是知。《中庸》认为:“唯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句话,是儒家精神中**重要的一句话,意思 是,只有天下**真实的人,才能充分发挥本性;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让众人发挥他们的本性; 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 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万物; 能帮助天地培养万物了,就可以与天地并列。这就是 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原来不过是一个实现了**真实 的人而已。 《中庸》*为看重执政者要坚守“至诚之道”, 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 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意思是,只有执政者坚守至 诚之道了,才能树立治理**的*高规范,才能确立 社会的根本法则,才能探知天地的生成变化。并说“ 至诚如神”,意思是一个“至诚”的社会或人,不仅 可以知道未来,还可以预知福祸。 原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的这个“一”与“ 体”,就是真实。儒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 行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世间的一个真实。因 为,他们相信,真实就是天道。 P2-5

●一位诗人的文化担当,一把带有人文温度的手术刀。

●以传统文化来观照现实人生,打通了中国历史与当下的诸多通道。

●持续7年的观察和审视,在时代的“幻象”和“假象”中逼近真实。

●它不装深沉,但你也不可能很快读完它。


1 有人在乎那些现象吗

**文化学者叶匡政先生新作《可以论》,持续7年的观察和审视,视角涉足广阔的社会领域,包括诗歌、文学、学者、历史、时事及电影娱乐等方方面面。他紧盯这个时代的“幻象”和“假象”,揭示了大量不容忽视却被公众漠视的时代病,用80篇文章,逼近这个时代*幽暗的部分。


2 一把有温度的手术刀

叶氏的批评触觉敏锐、视角独到、眼光毒辣,往往一剑封喉。不过,他的剑,不致人死地,而是一把带有人文温度的手术刀。所以,《可以论》背后的主旨是文化自救,它着眼于当代文化观察,要义是通过对这个时代文化的深刻反省,正视我们自身的困境,并以此为契机寻找突破的道路。


3 倾心传统,敬畏文字

《可以论》是叶匡政先生的**作品,熟读经典典籍的他,以传统文化来观照现实人生,并化用到他对世事的判断上,打通了中国历史与当下的诸多通道,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也往往有着深刻的洞见。


4 一位诗人的社会担当

这是一本隽永的诗人随笔,*是一本省世的文化批评,没有简单的臧否,白描式的刻画中寄托着冷静和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看到一位诗人的社会担当,以及诗人在自由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他揭开了社会万象的幕布,读者可以继续自己的思考。

在商业明星和文体明星为主流的时代,诗歌的存在奄奄一息,而诗人又必须对这个时代发言,于是,诗人叶匡政毅然放下诗歌,以文立心,踏入公共知识领域。此时的叶先生,面子俨然一文化批评家,而其内里依旧是一个诗人,所以其文即其诗,诗心即士心,以诗之心来回应社会之方方面面,诗人中独叶先生一人。


5 你不可能很快读完它

在《可以论》中,作者叶匡政不仅设置了无限开阔的视野,且他的维度是向内的,其笔触深入时代神髓和人的心灵之精微,表达出别样的复杂和细腻。因此,你不可能很快读完,而连留悛巡于它的篇页与字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