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传习录
ISBN: 978755378392501
王阳明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进士。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以镇压农民 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著有《王文成公全集》,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重要的哲学著作。《传习录》是其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该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二 ※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1 ,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 2 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 3 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 注释 1 知止而后有定:语出《大学》。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是朱熹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语出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2 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3 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朱熹以为是说万事万物都有特定的道理,这似乎与先生的学说相违背呀?” 先生说:“在万事万物上探究至高无上的善,就是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至高无上的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地步便是至善了,显然也没有脱离客观事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只有穷尽天理,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境界。” 1.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被誉为“心学圣经”。 2.系统地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志诚等方面的人生智慧,对于现代生活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3.精心增补勘校,注释详尽清晰,译文通俗易懂,原汁原味无障碍展现阳明心学! 4.全书双色印刷,特别采用圆脊锁线装帧,内文选用轻型纸,更环保、护眼,更易平摊,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