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浮生六记
ISBN: 9787533948108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各地。著有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我出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仲冬十一月二十 二日,适逢太平盛世,又是士大夫家境,居住于苏州 沧浪亭边。上天对我的厚待,可以说是天地备至了。 苏东坡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如若不以文 字记录下来,未免辜负了上天对我的仁厚。想到《诗 经》以《关雎》一篇开始,所以也把夫妇情事放于开 篇。其他内容则依次写来。令人不安的是,我少年时 学习不力,识字不多,只是记录当时的实情实事罢了 。如若一定要考订文章的修辞与布局,就是苛责有污 迹的镜子不够明亮了啊。 我幼年时与金沙于氏订了亲事,然而她八岁却夭 折了。 于是娶了陈氏。陈氏名芸,字淑珍,我舅舅心余 先生的女儿。她天生灵秀聪明,学说话时,给她读长 诗《琵琶行》,很快就可以背诵。可惜的是,她四岁 时父亲去世了,家中只有母亲金氏与弟弟克昌,家境 一贫如洗。芸长大后,擅长刺绣织染,一家三口全靠 她的手艺为生;即便克昌上学,给老师的学费也从未 短缺。 有一日,她从书筐中翻到了《琵琶行》,逐字辨 认,才识得文字。刺绣的闲暇,又慢慢学会了写诗, 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妙句。 我十三岁时,跟随母亲回娘家。和她相处融洽, 得以读到她的诗作。虽然惊叹她的才思清雅秀丽,又 担心她福薄寿浅,然而满心是她,不能释怀,就对母 亲说:“如若给我选择妻子,非淑珍姐姐我宁可不娶 。” 母亲也喜爱她的柔和温顺,便脱下金戒指给她, 缔结了婚约。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 十六日。 这年冬天,她的堂姐出嫁,我又跟随母亲前去。 芸和我同龄,但大我十个月,自幼以姐弟相称,所以 仍然称她为淑姐。 当时满室之人穿着鲜艳的新衣,唯独芸一人衣着 淡雅,只是换了一双新鞋而已。我看她的鞋子绣制精 巧,问询得知乃她自己所做,才发现她的聪慧不仅体 现于笔墨。她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 目秀,两只眼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 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 人为之心动不已。 我要了她的诗稿阅读,有的仅有一联,有的只有 三四句,大多数是残篇。问她原因,她笑着说:“这 些是没有老师指导的习作。祈愿有个可以做老师的知 己来帮我推敲成篇呀。”我开玩笑做她的老师,于诗 稿上题签了“锦囊佳句”四字。殊不知,芸短寿之征 兆已经隐藏于内了。 这天夜里,送亲到城外,返回已是三更时分。我 腹中饥饿,寻觅食物,仆女送来枣脯,我嫌太甜。芸 悄悄牵起我的衣袖,来到了她的闺房,我看到了她藏 好的热粥与小菜。 我欣然举筷欲食,忽然芸的堂兄玉衡在门外大喊 :“淑妹快来!” 芸急忙关闭房门说:“我已经累了,正准备睡觉 呢。” 玉衡挤门而入,看到我正要吃粥,他斜眼看着芸 ,笑道:“刚才我说想吃粥,你说没有了。原来藏在 这里专意招待你的夫君哦?”芸甚是窘迫,躲了起来 ,一院之人就此哄然大笑。我也因此赌气,拉起老仆 人先回了家。 自从吃粥被嘲笑,再去芸家里,她便有意藏身不 见我。我当然明白,她是怕人笑话啊。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