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
作者: 王彦蓉,余利青,刘咏思,孙翱飞,张一凡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1.80
折扣购买: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
ISBN: 9787577208657

作者简介

王彦蓉,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曾在博士期间公派至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学习。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学院留学生教育中心主任,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早期照护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专委会儿童健康管理学组委员,湖北省人口出生与妇幼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治理、早期儿童发展、社会学统计方法、干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基金2项。在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Chinese Sociological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已出版社会学方法译著4部,出版学术著作1部。曾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社会分层峰会会议论文研究奖金;美国人口学年会会议论文研究奖金;美国人口学年会最佳会议论文展示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解决情绪问题的“家长智慧” (1) 正确解读孩子的情绪。 要正确解读孩子的情绪,家长需掌握“察言观色”的技巧。这意味着 家长要敏锐地留意和观察孩子的情绪表现,并据此做出恰当的反应。若家 长忽视或遗漏了孩子的重要情绪信息,可能会无意中伤害到他们。虽然家 长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并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但在潜意识中,我们往 往更容易注意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或是那些与自己密切相关、引起兴 趣的事物,而对其他方面则关注较少。因此,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 应当努力克服个人偏好的影响,真正做到全面“察言观色”,以更准确地把 握孩子的情绪状态。 首先,家长应做到全方位“察言观色”。这不仅要求家长细心观察孩子 直接表达的情绪,还需深入探究其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要挖掘孩子隐藏 的情绪,家长需要培养一种敏感意识,即在与孩子互动时,能迅速意识到 孩子的行为可能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或多种情绪。这种意识有助于家长积极 应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同时也有助于家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 持冷静和理性。 除了全方位“察言观色”,及时“察言观色”同样至关重要。若家长未 能及时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积极地解读其情绪,可能会付出更多的努 力来弥补。相反,若家长能在孩子情绪变化的初期就敏锐地察觉并作出恰 当的反应,将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和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察言观色呢?这可以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 在中医中,“望”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形态和舌象等来诊断; “闻”则是通过聆听病人的声音和闻气味来获取信息;“问”是询问病人的 病情;“切”则是通过触摸、按压等方式对病人进行初步的系统检查。在家 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察言观色。 “望”需要家长预先了解孩子隐藏情绪可能呈现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 孩子的面部表情、动作行为以及肢体语言来识别和确认孩子内心的真实感 受。尽管面部表情和动作行为具有外显性,但它们有时也可能被孩子刻意 伪装。然而,在个体向外界传递完整信息时,通常会不自觉地展现出肢体 语言,这些无意识的肢体语言往往更具真实性。因此,家长在解读孩子的 情绪状态时,可以特别关注孩子的肢体语言,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情 绪和心境。 “闻”指的是倾听孩子的语言表达。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家长往往 容易了解他们的想法。然而,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除了观察外, 还需更多地引导孩子进行表达,并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以深入了解孩子 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故事”。聆听孩子心声的基础在于接纳孩 子。家长对孩子接纳的态度是能否真正听到孩子心声的关键。因此,家长 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保持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当孩子感受到足够 的接纳和安全感时,他们将更容易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 感受。 “问”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环节,即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孩 子表达。家长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所能获取的信息量。为了获得更丰富、 更深入的回答,家长应选择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这有助于孩子展开思考, 避免简单的“是”或“否”回答。特别是面对内向或表达能力较弱的孩子,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回答“不清楚”“还可以”或“还行”。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可以巧妙地运用工具,如彩色笔和白纸,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感受通过 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孩子完成画作后,家长可以细致观察并分析,以 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此外,家长还可以提供情绪表情图,让孩子指认自 己当前的情绪,这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也能让 家长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加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切”即深入内心。家长需要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望” “闻”“问”是“切”的基础,只有当这三个步骤得到妥善执行,家长才更 有可能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只有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愿意主动敞 开心扉时,家长才能探寻到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动因,进而为孩子提供有 针对性的、有效的帮助。 (2) 与孩子实现情绪共情。 共情,也被称为同理心,是个体深入理解并体验他人心理感受的能力。 在与孩子实现情绪共情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真切地感受孩子的感受,对孩 子的情绪或经历产生深切的共鸣,真正做到感同身受。 共情的核心在于确保孩子感受到家长深刻的理解。要实现这一点,家 长需要秉持“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原则,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 共情并非简单地讲述道理、同情、提供建议、随声附和或盲目认可。讲述 道理在共情中并不适用,因为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他们往往难以进行 冷静的逻辑思考。此时,家长的道理很难被孩子接受、理解和消化,因此 共情并非意味着讲道理。同时,共情与同情也截然不同。同情往往带有怜 悯的色彩,并可能在无形中强化双方沟通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孩子难以感 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共鸣。再者,共情并非提供建议的时机。许多家长急于 平息孩子的负面情绪,却忽视了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的建议往往难以被孩子采纳。当孩子的情绪因未得到及时识别和安慰 而升级时,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进行更严厉的指责,或是对自己产生否定感。 最后,共情不等于随声附和或盲目认可。比如“你做得太棒了”这样的言 语,虽然能暂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可能阻碍孩子进行必要的自我反 省。共情需要家长真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适当的 支持和引导。 要实现真正的共情,家长应时常进行自我反思:我是否给予了孩子足 够的尊重?是否坚信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独特价值?是否无条件地接纳了 孩子的所有情绪和行为表现? 特别要强调的是,当家长自身处于负面情绪时,应先暂停与孩子的共 情,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与负面情绪进行对话,处理好个人的情绪后 再与孩子建立共情连接。 同时,必须认识到“爱”是共情的基础。这需要家长敏锐地捕捉孩子 的情感波动,并及时作出回应,还要对情绪的种类有所了解,使用恰当的 情绪词汇来解读孩子的情绪。例如,当孩子哭泣时,家长可以说:“你看起 来很难过,是吗?”这样的表述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情绪的理 解,并点头认同。相反,直接质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可能会破坏家长与 孩子之间建立共情的机会。因此,更恰当的做法是使用“是什么”来替代 “为什么”,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孩子的情绪。 案例 女儿小美因为假期要补课,脸上写满了抱怨和不满。回到家 也没有好脸色。 妈妈:小美,怎么看你不开心的样子,告诉我为什么? 小美:烦死了,别问了! 妈妈:小孩有什么可烦的,快说为什么会这样? 小美:真的别问了,说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妈妈:你怎能对妈妈这么说话呢?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烦吗? 小美:行了,又来了。(进自己的房间并随手把门关上)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用“是什么”来代替“为什么”。首先,妈 妈对小美的情绪表示认同和接纳。 妈妈:小美,看起来你好像心情不太好? 小美:是的,真是烦死了! 妈妈:嗯,能感到你很烦,是什么让你这么心烦呢? 小美:刚刚得到通知,说假期不放假要补课,哎,真不知道 老师是怎么想的? 妈妈:也是,那你就没有休息的时间了,这样你会感到更多 的压力,是吧? 小美:是的妈妈,你还真能理解我。 妈妈:那你有什么打算? 小美:我能怎样啊,胳膊拧不过大腿。(小美说这句话时,已 经开始用自嘲 本书讲家庭教育,但又不仅仅讲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要先从梳理家庭教育的核心关系开始,与原生家庭和解,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长自己也要夯实高自尊的稳定内核。 在讲家庭教育的互动时,本书提出了陪伴式倾听、运动游戏、户外扩展、冥想等丰富有趣的形式,可供家长学习借鉴。 家庭教育中的沟通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从沟通语言上手把手教读者怎样说话孩子更容易接受,沟通效果更好。 本书还将未成年人的发展分为零至三岁、三至六岁、六至十二岁和十二至十八岁四个阶段,帮助家长认清孩子出生到成年的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给出了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具体对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给予读者可操作性的阶段性指导。 本书附录部分为“婴幼儿对父母说的心底话”,按不同年龄段划分,包括认识自我、肢体能力、人际关系、心智开启、沟通技能等方面,每页设计了裁切线,方便读者根据孩子年龄将相关页面裁下来随时使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本书力图呈现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多种可能性,并提供实施这些可能性的具体策略建议,书中丰富有趣的案例,可为广大的准父母、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家庭教育的具体指导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