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1.60
折扣购买: 列宁新经济政策文献研究
ISBN: 9787300328898
黄建都,1983年生,现任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出版专著两部:《“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获“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本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获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持并完成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恩格斯文献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1842-1845)”。
本书力图对新政改革的全部相关文献做出既具有内在逻辑又具有文本支撑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揭示其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精细解读,本书把握到的中心线索是列宁对民心和规律的体悟与遵循。新政改革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列宁认识到,先前的经济“强攻”战略及其实践模式(军事共产主义)失败的根源在于:这种“过火”的变革背离了民心和规律。严峻的经济政治危机就是民心和生产力的意志的激进表达,即要告诉布尔什维克,他们“错了”。深刻体验了民心和规律雷霆万钧般的威力后,列宁开始遵道而行,走出一条“以顺民心、遵规律”为最高原则,以“围攻”为战略路线,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实践模式的新路,这便是新政改革。为国家资本主义进行辩护、亲力推行新政、改善国家机关等系列努力,就是这一最高原则的具体化、现实化。以“顺民心、遵规律”为最高原则的新政改革最终成事了。民心回归了,社会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苏维埃俄国通过以退为进的方式迈向“社会主义的俄国”。整个研究就是要呈现民心和规律的威力,改革者的悟道、遵道,以及遵道而行所迎来的丰厚回报。
围绕着上述意旨和中心线索,全部研究展现出如下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新政改革的实践背景、理论基础和本质内容。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并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共产主义,是列宁心心念念的理想。1919年12月,苏俄国内战争胜局已定,苏维埃开启过渡事业,在“热情的浪潮”的鼓励下,列宁主张充分发挥军事战争胜利的经验,即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也采取“强攻”战略,它以速胜为目标,以狂飙突进为路线,以国家层面的集中、个人层面的牺牲为手段。列宁寄希望于通过经济“强攻”奏响英雄主义的凯歌。悲剧的是,苏维埃政权等来的是以严峻的经济政治危机为形式的现实主义的悲歌。旧路不通,必须探索新的过渡道路,新政改革呼之欲出。
根据列宁的说法,新政改革在本质上就是对军事共产主义的“纠正”。它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以“顺民心、遵规律”为最高原则,以“围攻”为战略路线,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实践模式,以同个人利益相结合而产生的持久力量为动力,以审慎、渐进、缓慢、稳健为特点的新的过渡方式。理想依旧,但它终于扎入现实的土壤。
新政改革思想缘起于1918年初的“渐进”过渡理论。后者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俄国的“救星”,它能帮助俄国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为过渡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渐进”过渡理论犹如一颗思想的种子,在新政改革时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部分:落实新政改革。该部分分析列宁是如何推进以“顺民心、遵规律”为最高原则的新政改革的。它分为三个小专题。
专题一,论证国家资本主义。新政改革的实践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实物税基础上的自由流转、经济核算制、租让制、市场经济等),有许多人,包括一批真诚的布尔什维克,对国家资本主义充满质疑、不满、愤怒,乃至公开反对,称新政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回头路。因此,论证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为其做辩护,就成了十分重要的、绕不开的工作。列宁对实物税、自由流转、经济核算制、租让制、市场经济的辩护虽然内容各异,但却贯穿着一个统一的思路:新政改革是以“顺民心、遵规律”为最高原则的改革,故能成事。所有的论证和辩护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思路展开的。
专题二,亲力推行新政。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顺民心、遵规律”的最高原则必须在具体实践中落实。在落实实物税征收、自由流转、推进分配改革、主持租让事业、学习“做生意”、规范资本主义等事业上,列宁做了大量工作,可谓是竭心尽力,扮演了掌舵者、推动者、参与者、纠错者、鼓励者、鞭策者等多重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题三,改善国家机关。新政改革呼唤一支富有才干、务实高效、廉洁奉公和遵守法制的新型干部队伍。本专题力图呈现列宁为锻造合格的干部队伍与合格的“改造者”所做的努力。列宁有关“改善国家机关”的思考系统而深刻。
第三部分:新政改革的成效和命运。以“顺民心、遵规律”为最高原则的新政改革成功了。一方面,新政改革发挥了大用,它让笑容重新回到老百姓的脸上,使俄国生产力迅速恢复和提高;另一方面,它建立起对资本主义的系统监督和调控,有效克服了因恢复资本主义而可能带来的弊端。新政改革发挥了大用且克服了副作用。新经济政策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遭遇坎坷,沉沉浮浮,在1929年即列宁去世后的第五个年头被人为终结了。新政的终结意味着俄国失去了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可能的道路。
第四部分:新政改革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在厘清新政改革的文献状况、实践背景、理论基础、本质内容、改革努力、成效和命运的基础上,还要揭示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本部分深入回答了关于新政改革开启的时间、实质、成效评价等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论证列宁思想的成熟,即只是到新政改革时期,列宁关于落后俄国如何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考和实践才最终成熟;全面总结在新政改革和列宁身上,当代中国所需吸取的精神和被实践证明了的改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