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80
折扣购买: 非道德的政治:永不过时的马基雅维利主义
ISBN: 9787305250965
本-艾米?沙尔夫斯坦(Ben-Ami Scharfstein)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与布鲁克林学院等,研究领域为比较哲学、哲学史,另有著作《哲学家生活与思想的本质》《鸟、兽及其他艺术家:论艺术的普遍性》《语境的困窘》《伯格森哲学的源头》《世界哲学的比较史研究:从奥义书到康德》《神秘体验》,以及《不可言喻:词语在哲学与宗教中的失败》等。
本-艾米?沙尔夫斯坦(Ben-Ami Scharfstein)在本书里要做的是,“解释政治如何和为何经常是,而且如此自然地是非道德的,也解释政治领袖和普通百姓的道德与非道德的关系”。这种非道德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也被称为“非道德的政治”。沙尔夫斯坦在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比较了三种古代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表现:中国古代的法家政治家商鞅、韩非、李斯,古印度的考底利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和他的朋友圭恰迪尼。作者得出了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结论:“马基雅维利主义是每一种政治生活的构成部分”,而且“不能认真对待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政治或伦理理论,对于人类事务都是不适当的”。沙尔夫斯坦继而在书的第二部分从人类心理、社会生活实质、统治和被统治关系,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讨论了无所不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从而指出马基雅维利主义不会轻易消失。人类的道德传统不足以遏制非道德和不道德的政治权术和诡计,然而,人类可以从过去和现今的被统治经验中总结出识别和抵御这种权术诡计的策略。 沙尔夫斯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做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在政治活动中摒弃道德的羁绊。换言之,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施以任何形式的骗术与手段”。这也就是人们平时从道德角度所说的不道德或不正当权术。非道德的政治把马基雅维利主义权术的道德性搁置起来,当作一个不予考量的因素,这是马基雅维利《君主论》(The Prince)的基本原则和理论。 马基雅维利主义可以说是从《君主论》抽取出来的一些非道德的政治原则和手段。如何看待这些原则和手段与马基雅维利本人的关系,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首先,正如沙尔夫斯坦的历史比较研究所充分显示的那样,这些原则并不是马基雅维利发明的。古人早就在运用类似的手段并总结类似的原则了。既然如此,这些原则和手段也就并不是非要冠以马基雅维利之名,即便用他的名字来称呼,也不过是为了方便。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历史著作就已经有对类似原则和手段的描述,塔西佗也因此被批评者称为“隐蔽的马基雅维利”。为什么不说马基雅维利是公开的塔西佗呢?这大概是出于方便的联想。同样,把中国古代的韩非、李斯或古印度的考底利耶与马基雅维利联系起来,也是出于方便的联想。 其次,马基雅维利本人不一定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这就像马克思否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马基雅维利是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倡导者吗?对此,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直到今天都没能达成共识,关键当然是如何理解和解释《君主论》了。这本小册子被视为专制君主政府(又称“暴政”)的指导手册,但他的其他著作——如《论李维》(Discourses on Livy)和《用兵之道》(The Art of War)——的意旨与《君主论》中对专制君主政治的建言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例如,在《论李维》里,他认为,“人民的政府优于君主的政府”,他还说,“让人民害怕的君主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而他在《君主论》里则说,让人民害怕比让他们爱戴是更有效的统治方式。这两处是自相矛盾的。正如美国政治理论家罗杰?博希(Roger Boesche)在《暴政的理论》(Theories of Tyranny)一书里所说,“如果说马基雅维利也许是最伟大的暴政理论家,他也是能够打败暴政的共和政府的最伟大的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