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纵览/京华通览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纵览/京华通览
作者: 编者:宋卫忠|总主编:段柄仁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纵览/京华通览
ISBN: 97872001387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作为辽王朝的陪都,南京城与唐代幽州相比,一个重 要的不同就是出现了皇城等代表专制皇权的建筑区。辽南 京的宫城,又称内城,是在原幽州城的子城基础上改造和 扩建而成的,位置仍在城市的西南角。1012年,王曾出使 辽国,在其《上契丹事》中称:“度卢沟河,六十里到幽 州,伪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日启夏,内有 元和殿。”可以说明辽南京的子城即是皇城。 皇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在幽州城小城的基础上改建。 皇城与大城的位置关系,目前通行的看法是,皇城的城垣 借用了大城西垣与南垣的一段,大城西垣南门和南垣西门 就是皇城的西门和南门。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则认为,皇城只是与大城一段西垣共用城墙和城门,其余 三面均有自己的城墙与城门。王同祯的《老北京城》所附 图例则显示,皇城有自己独立的城墙与城门。 对于皇城,路振《乘轺录》记录为“幅员五里,东日 宣和门,南日丹凤门,西日显西门,北日衙北门”。《辽 史·地理志》南京析津府载:“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 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日宣和,南日大内。……皇城西 门日显西,设而不开;北日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 有燕角楼。”其中,“幅员五里”,如果是指皇城周长的 话,则明显偏小,专家估计皇城占据整个城市面积约四分 之一,其周长当超过十里。关于皇城各门的名称,东门、 西门记载一致。至于北门,子北即衙北,似一为正称,一 为俗称。而“南日大内”,应是《辽史·地理志》的错讹 。因此,辽南京皇城的四门名称是:宣和门(东门),丹 凤门(南门),显西门(西门),子北门(北门)。 凉殿和燕角楼是皇城城墙上的重要建筑,是在契丹占 领幽州城之后兴建的,故而为《辽史·地理志》所强调。 凉殿位于皇城的西南角,也就是辽南京城外城的西南角上 ,其形制据考证与后世建于宫城四角的角楼相似,因可登 高纳凉,故称凉殿。《辽史·太宗纪下》载:“会同三年 (940)十二月丁巳,诏南京皇城西南堞建凉殿。”燕角楼 ,亦称燕阁,是皇城的东北角楼。皇城三个角均与外城相 交,唯有东北角位于城中,因而在此处建楼。明代张爵《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今南线阁明代时尚名“燕 角儿”。线阁是燕角的转音,南线阁附近可能就是燕角楼 的遗址。今南线阁稍东的老君台,地势较高,极可能原即 为燕角楼的基址。今相关单位在广安门内大街与南、北线 阁十字路口东南角,竖立了燕角楼纪念牌楼。在牌楼台基 左右两侧还镶有两块石碑,一块是2004年10月1日当时的宣 武区(现并入西城区)政府立的“辽燕角楼故址”碑,一 块是“辽燕角楼故址”介绍。 南京皇城的设置,由于受到唐幽州子城以及安禄山、 刘守光等人的旧宫殿格局的限制,再加上接受汉族“天子 南面而立”的文化观念,宫殿皆南向,也以南门为正门。 然而,在其使用方式上却体现了浓厚的契丹文化色彩。皇 城虽有四门,但如《乘轺录》记载“内城三门不开,只从 宣和门出入”。宣和门是辽南京皇城东门,即唐代的子城 东门、史思明称帝时的日华门。出于防守方面的考虑,唐 代时虽然也经常利用子城东门,但是其他三门并不是像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