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花城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2.80
折扣购买: 课外阅读经典:名人传
ISBN: 9787536086487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法国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传统的精英教育,后来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从事文艺创作。罗曼·罗兰从古典文学中继承了其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精神,以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以作品中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反当时文坛上弥漫的颓靡之风,更是激励了颓废消沉的欧洲民众。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有剧作《狼群》,传记《名人传》,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母子》,等等,并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贝多芬传 “尽力为善,爱自由胜于一切,即使为了谋取王位,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记》) 他个头矮胖,脖子粗壮,生就运动员般的体格,脸盘宽大,肌肤呈红砖色,只是到了生命的尽头,尤其到了冬天闭门不出远离田野的时候,脸色才呈病态而发黄。广额饱满隆起,头发异常黑厚,似乎从未梳过,朝四面八方竖起来,像“美杜莎头上的蛇”罗素1822年记载:1801年查理·车尔尼还是孩子的时候,看见贝多芬留着长发和多日不剃的胡子,穿着羊皮衣裤,以为遇到了鲁滨孙。。目光如炬,透出一股神奇之力,震慑着所有看他的人,眼睛的色泽并不分明,在棕色的带悲剧色彩的脸上发出野性的光芒,一般人以为它们是黑色的,其实不然,是灰蓝色的。据画家克罗贝的笔记记载:他曾在1818年左右给贝多芬画像。平时小而深凹,激动或生气时突然睁大,眼珠在眼眶内骨碌碌地转,奇妙而又真实地反映出它们所有的思想。据米勒医生1820年记载:他的眼睛会说话,有时美丽温和,有时迷惘怅然,有时咄咄逼人,非常可怕。他常以忧郁的目光凝望天空,鼻子方正而短宽,就像狮子的鼻尖。嘴巴精致,但下唇嘟起,稍突于上唇,下颌骨坚硬结实,仿佛可以磕破核桃。下巴的左边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得脸的左右两部分显得不对称。莫舍列斯说:“他的笑容好看,和他交谈的时候,常使人觉得亲切又鼓舞人心。可是他的笑容也是不愉快的、粗野难看的,而且笑的时间短暂。”——这是难得快乐的人的笑,他平日的表情是忧郁的,表露出“不可疗治的悲哀”。1825年,雷斯塔伯说,看到贝多芬“温和的眼睛和令人心碎的痛苦”,他好不容易才没哭出来。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小酒吧里遇见贝多芬,只见他坐在角落里,闭着眼,抽一根长烟斗。这是他接近死亡的日子里越来越常有的表现。朋友跟他说话时,他忧郁地微笑,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记事本,以聋子特有的尖嗓门要人家把要求写下来。他的脸色多变,在灵感突然闪现,或他弹钢琴被人撞见时,或在大街上猝不及防地被人发现时,他的表情往往吓呆了行人。“他的脸上的肌肉鼓起,血脉偾张,野性的眼睛加倍地可怕,嘴唇发抖,活像一个被妖魔制服的魔术师,而这妖魔是他召来的”,这是莎士比亚的脸。克勒贝尔说是“莪相的脸”,所有这些细节来自贝多芬的朋友或旅行遇见他的人的笔记。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是“李尔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旧房子的寒碜阁楼里,祖籍佛兰芒。贝多芬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出色的人,他出生于安特卫普,二十岁时才住到波恩,成了当地公爵的乐长。贝多芬最像他。不该忘了这个事实,如果你想了解贝多芬奔放独立的性格,还有不同于德国人的特点。他的父亲是男个高音歌手,并不聪明,而且酗酒;母亲是女仆,厨子的女儿,头婚嫁的是男仆,男仆去世后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颇为艰苦,不如莫扎特幸福,缺少莫扎特享有的家庭温暖。人生才刚刚开始,在他看来就如可悲残忍的斗争。父亲想发挥他的音乐天赋,视他为小神童,到处向人炫耀。贝多芬才四岁,父亲就每天把他钉在扬琴前面好几个小时,或和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把他累死。幸好他没有因此而厌绝了这门艺术。为了让贝多芬学好音乐,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年少的他就要为家庭的生计操心,想办法赚面包糊口,这样的重担来得太早了。他十一岁就是剧院乐队的成员,十三岁是大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她是我的慈母,值得我的爱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当我喊出‘母亲’这甜蜜的字眼,她又能听到的时候,谁比我更幸福呢?”1787年9月15日贝多芬写给奥格拉堡的医生沙德的信。母亲是患肺病去世的,贝多芬以为他也患了同样的病,他常觉得身体疼痛,除了疼痛还有忧郁症,比病痛更严重。1816年贝多芬说:“不知道死的人真可怜!我才十五岁就尝到死的滋味了。”十七岁,他就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教育两个兄弟的责任。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贝多芬不得不羞愧地劝父亲退休,父亲的养老金也交到他这个做儿子的手里,因为大家担心他的父亲会把养老金喝光了。这些不快的事情留给贝多芬很深的烙印。然而在波恩,他在一家人那儿找到了可靠的支持和亲密的友情。这家人姓布罗伊宁。这家人的女儿——可爱的埃罗奥诺雷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她给他传授诗歌的入门知识。她是他儿时伴侣、青梅竹马的朋友,也许他们之间存在相当深的温情。后来埃罗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是贝多芬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之间的深挚友情一直保持到老。医生夫妇深情的信件、忠实老友贝多芬写给亲爱的善良医生的信件足以证明他们的友情。到了暮年,这份情谊更为浓烈感人,青春时代的热情丝毫没有冷却。我们援引了这些书信,读者可以参看下文的《书信集》。贝多芬也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和导师克里斯提安·哥特罗·内夫,他的高尚品德和艺术智慧对贝多芬的影响很大。贝多芬的童年虽然悲苦,但他对童年,对度过童年的地方保留着深情而忧伤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几乎终生都在维也纳这座无聊的大都市及其凄凉的近郊度过,但他没忘记莱茵河山谷,父亲般庄严的江河,正像他称呼的“我们的父亲莱茵河”。确实,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仿佛具有人性,就如巨大的灵魂,流淌着许多的思想和无穷的力量,没有一个地方比秀美的波恩美丽,比它雄伟,比它温和,江河的浪水拍击抚慰着它鲜花盛开、浓荫遍地的山坡。贝多芬最初的二十年是在这儿生活的,这儿是少年心中的梦境——水边悠闲的牧场,笼罩在雾中的白杨树、灌木丛、垂柳和果树,它们的根被静寂而急速的流水浸泡着;村庄、教堂、坟茔好奇地在河边探身,七座蓝色的山峰在天边描画它们峻峭的侧影,上面是瘦削的外形古怪的倒塌古堡的轮廓。贝多芬忠诚的心永远停留在这块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梦想回去,但梦想没有实现,“我的故乡,美丽的地方,我在那儿看见过白日的光亮,它和我离开它的时候看见的一样美丽明亮”1801年6月29日给韦格勒的信。。 1792年11月,贝多芬定居德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1787年春天他已去那儿做过短期旅行,他在那时见过莫扎特,莫扎特对他好像不大注意。他于1790年12月在波恩认识海顿,海顿教过他一些课。贝多芬也拜过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为师,前者教他对位法、赋格曲,后者教他歌词。 大革命爆发,革命的烽火开始蔓延整个欧洲。战争蔓延到波恩的时候,贝多芬正好离开它,路上遇见向法国进军的部队。1796年至1797年,他给弗里贝格写的鼓动战争的诗谱曲,曲名为《行军曲》,另一首是表现爱国的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他歌颂的是革命的敌人,然而他白费功夫了——革命征服了世界和贝多芬。从1798年起,尽管奥地利和法国的关系紧张,贝多芬仍和法国人、使馆以及刚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德将军关系密切。在和他们的谈话中,他开始表现出对共和的好感和拥护,大家可以看到后来的贝多芬的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期,施泰因豪泽给贝多芬画像,非常准确地描绘了他当时的面目。这幅画像和后来别人画的贝多芬画像的区别,就如法国名画家盖兰画的拿破仑像和别的画家画的拿破仑像的区别,盖兰画的拿破仑,神色严峻,野心勃勃。而施泰因豪泽画的贝多芬,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瘦,领带把他的脖子勒得僵直,姿势笔挺,目光紧张,带有怀疑的色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他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年,他在笔记本里写道:“鼓起勇气,尽管我的身体虚弱,我的天才终会取胜……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年华到来了,我活了二十五年了……今年我这个人必须脱颖而出了。”他刚刚出头,他的第一次钢琴演奏会于1795年3月30日在维也纳举行。特·伯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说他非常骄傲,态度粗野,性情阴郁,说话带很重的外省口音,只有他的密友了解他是个表面笨拙骄傲其实非常善良的人。在写信给韦格勒谈到他的成功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当我的钱袋不能帮助急需帮助的朋友,我只要坐在我的工作台前,很短的时间,我就能帮助他摆脱困境……这是多么快慰的事。”参见1801年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我的朋友不应缺少任何东西,当我有东西的时候。”1801年左右他写信给里斯如是说。后来他还说道:“我的艺术应该让穷人得益。” 痛苦已经敲开他的门,它在他体内安营扎寨后死赖着再也不肯出去。1796年至1800年,耳聋开始肆虐。在1802年的遗嘱内,贝多芬说他的病已开始了六年,即1796年开始。从他的作品目录我们注意到,包括钢琴三重奏的作品第1号是1796年之前的创作,包括三支最初的奏鸣曲作品第2号是1796年3月发表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贝多芬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他耳聋后创作的。关于贝多芬的耳聋,可参看克洛兹福雷斯脱医生在医学丛报上的文章。耳朵日夜嗡嗡响,内脏疼痛,把他折磨得不能安生,听力越来越衰退,好几年他没把这些情况透露给任何人,甚至对最亲爱的朋友也守口如瓶。他避开人群,不让他人发现他的残疾,只有他独自保守着这个秘密。但到了1801年,他不能再沉默了,他绝望地把这事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牧师。 我亲爱的、善良的阿门达……我多么希望你能经常在我的身边!因为你的贝多芬是非常不幸的人,要知道我本人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力,已经大大地衰退了。当你在我身旁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出不少征兆,我隐瞒了病情,从那时起,情况越来越糟,即使可以治愈,也需要等待(才能知道)……但听力能痊愈吗?我当然希望,但希望渺茫,因为这样的毛病是最难治愈的,我必须过着可悲的生活,避开一切我认为珍贵的东西,尤其是我处于自私的可怜的人群中!……我必须躲在隐忍里!大概我应该要求自己克服所有这些疾病,但我怎么能做得到?参见诺尔《书信集》第13。 写给韦格勒的信文如下: ……我过着悲惨的生活,几乎两年来,我避开社交圈,因为我不能冲着人说:“我是个聋子。”如果我操的是别的职业,耳聋还不大紧,但就我干的是这个职业,这这处境就非常可怕。我的敌人会说什么话,而且我的敌人数目不少!……在剧院里我必须紧靠近乐队才 懂得演员们的表演,如果我坐远了,我听不见乐器的高音和人的声音。和人家谈话,有人居然没有觉察我的耳聋,真奇怪。他们轻声说话,我勉强听得见,是的,我听见声音,但听不见他们说话的内容,而当他们大声嚷叫时我又受不了……普卢塔克指引我隐忍……然而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和命运抗争,但在我的人生的某些时期,我是造物主最悲惨的造物……隐忍!多么可悲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参见诺尔《书信集》第14。 贝多芬当时的几部作品反映了这种悲苦的心情,如作品第13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尤其是作品第10号(1798年)之三的钢琴奏鸣曲中的“广板”。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伤的印记,还有许多作品,如欢乐的《七重奏》(1800年)、清新的《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反映出青春的无忧无虑。大概灵魂需要一些时日才能习惯痛苦。它如此需要欢乐,没有欢乐,就自己创造;“现在”太残忍,它就生活在“过去”;幸福的日子不会一下子消失,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仍然在长久地闪耀。贝多芬独自在维也纳受罪,他就躲在对故园的回忆中,当时的思想印着思乡的痕迹。《七重奏》内变奏曲的“行板”的主题就是一支莱茵河歌谣。《第一交响曲》也是歌颂莱茵河的作品,是对着梦想微笑的少年的诗篇。它快乐、柔情,让人从中感觉到对快乐的希望,但在某些段落,在引子,在某些低音明暗的对比里,在离奇的谐谑曲里,我们多么感动地看到了年轻的脸上那未来天才的目光,那是波提切利在《圣家庭》中画的婴儿的眼睛,从中已可以看到未来的悲剧。 除了忍受肉体的痛苦,他还有另一种心神的不宁。韦格勒说他了解的贝多芬素来都是激情到了极点的人,他的爱情好像永远都是非常纯净的,激情和肉欲丝毫没有关系。现代人却把二者混为一谈,只不过证明大部分人的无知,不知情为何物,不知情之珍贵罕有。贝多芬的灵魂像清教徒,他厌恶下流淫秽的言谈和思想,他对爱情的神圣有着坚执的看法。有人说他不能原谅莫扎特,因为莫扎特糟蹋了自己的天才,居然写了《唐璜》。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说他“终生保持童贞,洁身自好,没有弱点可自责”,这样的男人容易上当受骗,是天生的爱情牺牲品,他确实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停地钟情,如痴如狂地掉进情网,梦想幸福,马上幻灭,然后痛苦悲哀。贝多芬的最丰富的灵感,就在这不断的爱与骄傲反抗的交替中寻求根源,直到他年龄渐长,激昂的天性才在忧伤的隐忍中趋于平和。 ★“名著导读”推荐阅读。 ★随书赠送知识考点思维导图,清晰梳理中外名著脉络,紧抓阅读重点,帮助阅读通关,助力语文提分! ★新增卷首“导读”领路,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快速进入阅读,理解作品! ★从文学启蒙到语文成长,让孩子从小接触经典,培养真正的审美品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代表作,收录《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深度记录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坎坷的命运! ★入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三十本好书”!被译成数百种语言,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