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拾趣/国粹文丛

字林拾趣/国粹文丛
作者: 瓜田|总主编:古耜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字林拾趣/国粹文丛
ISBN: 97875171291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不必敬畏,但也不能胡侃 汉字对中国的先民来说,近乎一种图腾。在久远的年 代里,汉字一直被涂上了神秘的、尊严的色彩,是人们敬 畏、崇拜的对象。在古书中,汉字从一发生就被渲染得神 神道道的。《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一直是传说中的汉字的发明创造 者。此人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远古帝王的,又有说 是黄帝的史官的。按常理推测,当史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这个岗位没有太多的杂事,有条件安安静静地躲在房间 里画个小鸟或者小马什么的。当帝王就不一样了,要统揽 全局,要抓国计民生,渔猎种植等生产活动要搞,跟周边 部落或者国家的仗也要打,哪有闲空和闲心坐在那里一笔 一画地琢磨象形字? 仓颉贡献大,长得也怪:他长了四只眼睛。神话中的 二郎神是三只眼,这格外长出来的一只眼,被安排在双目 之间,立着,挤在印堂的位置。仓颉的四只眼,给我们的 想象和画家的创作都提出了不小的难题。一个人的脸,面 积是固定的,平白无故地突然添上两只眼睛,放在哪里都 不得劲。我看过一些仓颉的资料,看一些仓颉的画像和雕 塑,对这四只眼睛的安排,很费了一些脑筋。有的画家和 雕塑家比较质朴,干脆放弃了人类解剖学上不大可能的存 在,按常人的模样坚持两只眼睛不变;有些则忠于古书的 描述,搞出四只来。从古书上的画像,到今人的创作,这 四目的安排,大多相同,都是把多余的一对眼睛挤在原来 眼睛的下面,虽说显得拥挤了一点,但总还是顺眼一些。 有一位画家,把多余的这双眼睛放到了眉毛的上头,还呈 45度角立了起来,把仓老先生弄得就恐怖了一点。 仓颉的怪异形象无关宏旨,叫人不得要领的,还是“ 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诞生是天大的喜事,而天和鬼 的反应,都不大正常。后人对此的注解大同小异,无非是 人们都懂得文字了,民智大开,都不好好种地了,要闹粮 荒了,老天爷提前赈灾拨粮,以示警告。人都变聪明了, 妖魔鬼怪想作祟,也骗不了人了,鬼就伤心了。这些说法 都挺牵强。我的态度是,知道有这么个典故就行了,不宜 深究,越究越糊涂。尽管我们明明知道“天雨粟”和“鬼 夜哭”是没影儿的事儿,但这段文字对保持汉字的神秘性 着实功不可没,一提起汉字的初创,没有人不说起这段话 的。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三位先生在《简论汉字文化学 》中说:“文字的神秘性起源于以神话解释世界的时代, 起源于以神权统治世界的时代,不独汉字如此,埃及圣书 、印度婆罗米文等都如此。中国整个封建时代,人们始终 认为‘汉字神圣,一点一画无非天经地义’。”在一定意 义上说,汉字一直在充当着维护神权和皇权的工具。在中 国,连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也知道“敬惜字纸”。见到 有汉字的纸张,要恭敬地收拾到一块儿,找个地方烧掉。 这习俗,直到民国年间还常见,也是千年以上的延续。 既然汉字跟着皇权荣耀过、显赫过,那么,它在诞生 四千年之后的清末皇权垮台时受点牵连,遭点厄运,也是 顺理成章的事情。清末随着门户的开放,中国人突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