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00
折扣购买: 我的解放战争 ——一个三野记者的战地日记
ISBN: 9787511747129
沈如峰(1926—2018),籍贯上海。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 年奉命撤至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新四军江淮大学学习、淮北中学(干部学校)任教员。历任《拂晓报》兼山东野战军前线记者团记者、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记者、华野十纵队新华支社编辑、十纵队《前哨》报编辑主任、第三野战军新华总分社编辑组长、总政宣传部助理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部主任。作为战地记者,曾参加泗县、宿北、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梁山、陇海路破击、荷考、宛西、宛东、老河口、豫东、睢杞、济南、淮海、渡江、上海诸战役与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坚持不间断写日记。去世后他的日记被发现,后人整理编辑成此书。
1 月3 日 清晨,敌以5 辆坦克配合,向我阵地反扑。阵地就在2 里外的庄子前沿。我站到坟堆里,用树枝隐蔽着,用望远镜观察。坦克正发着火舌,来回反复冲击,但似乎不敢进工事区来,摩托声很响,近在眼前。须臾,敌向团部庄上炮击,共发40 发,炮弹数个都落在我左近前后。我跑到松树林去,炮弹嗖嗖飞过。再从松林到防空洞中去时,两颗炮弹在松树林里炸开了,危险至极。坦克上的战防枪子弹从头上飞过,可能坦克手发现了我,以为我是指挥官。这种时候简直是九死一生,生命随时可失去,而内心却很泰然。 10 时许,下起细雨,部队奉命去向城方向追击溃敌。我们把背包留下了,轻装跑步出发。在泥泞的公路上,密集的队伍急驰前进。行30 里到了向城,在向城南2 里地的某庄与敌接触。队伍立即展开卧下,炮兵向庄子炮击,浓烟漫天,先头部队冲入庄子后,我们就跟着向火线前进。我和陈主任、董股长几人大胆,也太大意,在原野里摇摇摆摆接近庄子仅半里地时,还未卧下,我们穿着大衣,敌人又误会是指挥官,打了几排机枪过来,我们立即卧下。又打了几排过来,一排打得低一排。好在大家镇静,一会儿敌人以为我们被打死了,不再打过来。从前面下来的伤兵及电话兵口中了解,庄里敌人还未消灭,正在巷战。 下午2 时解决战斗。我们进庄时,地雷尚在不时爆炸,巷道中,尸体纵横枕藉,汽车在燃烧,弹药在炸裂,满地是文件及衣服,沿公路两旁,汽车、坦克都倒在泥里,蒋军真是败得太凄惨。至5 时许枪炮声全部停止,战斗结束了。敌26 师及快速纵队干脆就歼,一星期的战斗两整天就结束了,比宿北战役更痛快,我们又替1947 年开了个很好的头。 晚间,原野里汽车、坦克的灯光照耀如同白昼,我军把成百辆汽车开向后方,引擎声彻夜未息。 ★一部关于战地生活的全记录,真实可信,史料价值高 一千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七百多篇日记,以一个亲临现场的随军记者个性化、具体化、个别化的视角,记录下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战场南征北战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一兵一马,展示了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反映了各种历史细节,把历史画面,把伟大斗争,把扭转乾坤的社会变革,更全面、更具体、更细腻、更贴切地展示出来,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一部让人读哭、读痛,让人真正走进战争、走近生死边缘真切体验的生命之作 日记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伟大解放战争立体倒影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活生生的个人细节、个性屈张、个体呈现,让我们带着泪水、带着痛去把握一个战士、一个人所思所虑所盼,倾听来自个体生命的衷肠倾述,接受主人公心声心音的和盘托出;更给了我们不可多得的观察视角和人性揣摩——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意志是这样铸造的、人格是这样升华的、党的好儿女是这样成长的。 ★一部直面血与火、汗与泪、苦与难的肺腑情话 本书的另一条线索是沈如峰与未婚妻王萍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媲美《平如美棠》《父母爱情》。两人从短暂相聚到长期分开,开始多年的通信、寻找,战火纷飞的年代互相安慰、体贴,其中不乏革命者的浪漫与温馨、坚定信念与追求爱情的统一,温情与温暖,感人肺腑。 ★既是生动的党史国史军史课程,又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日记记录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党和军队的领导、教育、感召下,如何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党的新闻事业的忠实工作者、冲锋陷阵的优秀军队干部的心路历程。全书既是对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另外诠释,又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提供了最真确的细枝末节;既是生动的党史国史军史课程,又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精妙的编注+珍贵历史照片,原文与补充材料融为一体 在日记之外,编者补入了适量的说明文字,并插入了数十张作者当年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弥补了日记记载之外的时空空白和事件空缺,这些内容与整个日记浑然一体,是本书编辑工作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