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蔡元培传
ISBN: 9787569905205
沈燕,女,安徽霍山人,美学硕士,艺术学副教授,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美学与艺术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与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李克,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职于《华夏时报》、中国文联《文艺报》等主流媒体,在校期间开始研究蔡元培先生,对蔡先生的学术、生活、品格作风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历史大转折 大概这就是命运的召唤。蔡元培进入翰林院没多 久,清王朝的国内外时势突变。 1894年,农历甲午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不平凡 的一年。这年,爆发了撼动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 。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 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古老的东方泱泱大国,一战而败在东邻小邦日本 手下。接踵而来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 国,举国为之震惊。近代以来,内乱外忧不断,中国 屡受列强侵略,但这是最让国人震动的一次。东方的 蕞尔岛国居然不知不觉地陡然崛起,而且很快将爪牙 伸到泱泱中国,成了耀武扬威的获胜者。实际上,接 下来的50年间,直到抗战胜利,日本这个近邻都是中 国最具威胁的敌人,中国的国防策略也基本上是针对 日本这个东亚故邻。 同许许多多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一样,闻知甲午 黄海海战战败的消息,27岁的翰林蔡元培简直不敢相 信自己的耳朵。他悲愤交加,与其他朝中的忧国之士 一齐,在海战发生半个多月后联名向皇帝上奏: 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臣文廷式等跪奏, 为敌情叵测、宜出奇计、以弭兵衅、恭折密陈、仰祈 圣鉴事: ……然倭人乘胜之时,震惊陪都,窥伺近甸,我 虽布置严密,尤虑瑕隙未周,比闻倭将以、倾国之兵 ,道出黄海。此时李鸿章既有暮气,而所调诸将,或 多新募,或未成军…… 战国之时,秦攻齐,则韩、魏救之,攻韩魏,则 赵救之。唐之藉兵,远及大食。宋之谋金,兼约西辽 。 此时倭人得志,势将不利于英;法人与其兵谋, 德国亦所深忌。故闻英人颇有藉端与倭开衅之志,兵 船五十余号,已尽集南洋。德人亦特厚于我,凡将弁 之效力于中国者,其主皆特赏宝星;又任中国购买军 火,借资驭敌,此非偏有所厚也,卫我即所以自卫也 。……资其兵费,使伐倭人。……伏乞皇上圣鉴,谨 奏。 翰林院侍讲学士臣文海……臣徐世昌……臣蔡元 培,修撰臣张骞,编修臣尹铭绶。 ——《与文廷武等奏请密连英德以御倭人折》 (一八九四年十月七日) 在长长的上奏人名单中可以看到,除了蔡元培, 还有文廷式、徐世昌、张骞等这些近代史上的名人, 而且,清一色的全部是汉人大臣。有清一代,汉人大 臣一般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自称为“臣”,而满人官员 一般自称“奴才”。“奴才”是比“臣”更为亲近的 自称,汉臣是没有资格在皇帝面前自称为“奴才”的 。 这个奏折里,大家一方面痛恨李鸿章不争气,另 一方面又指出,在中国问题上,列强们并不完全与日 本站在同一立场,反而有与中国交好的,如英国、德 国。应该利用世界强国之间的罅隙,学中国战国时代 的合纵连横之术,联合英、德列强以抵御野心勃勃的 日本人。这批汉臣愁愤国事的心境可见一斑。 但这时,暮气重重的清王朝当权者早没有了昔日 入关时的意气风发和果决悍勇,再也焕发不出励精图 治的精神,去搞什么合纵连横了,偌大的王朝只想在 列强的夹缝中挨一天算一天。而后来的北洋军阀则不 同,纷纷找各国列强做自己的靠山,形成了积弱的近 代中国颇为奇葩的一段历史。 最终,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 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 口县下关市)签订《马关条约》。(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