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回家
作者: 孙悦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回家
ISBN: 9787521746709

作者简介

作者: 孙悦 著作方式: 著 作者简介: 本书的执笔人,1998年生于湖北,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学时梦想成为作家,开始尝试写作。2007年弟弟孙卓被拐后,父亲的寻子经历从此填满了她的成长过程。她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2021年一家团聚后,她也成了一名讲述者。

内容简介

第二次生离 “不记得我了吗?” “不记得了。” “不记得妈妈了吗?” “不记得了。” “也不记得姐姐了吗?你还有一个姐姐。” “不记得了。” 他坐在沙发上,戴着口罩,低着头,垂着眼沉默不语。他身形清瘦,弓着背撑起宽松的衣服,弓着背,很沉默。他这样的样子对我来说非常陌生,让我有些不敢相信。我记忆中的孩子肉嘟嘟的,身体结实,精力旺盛,还是个“孩子王”。我又伸手去揭他脸上的口罩,想看看他的脸。 四英拉着他的手哭泣不止,说:“你轻点儿,别吓到他了。别吓到孩子。” 可我只顾着观察孙卓的脸蛋儿。几个月前我曾在樊劲松拿出来的照片上见过这张脸,当时我完全没有认出来。等到他坐在我面前,我才发现他明明就跟小时候长得一样。单眼皮,水滴鼻,嘴唇和孙悦、孙辉的一样饱满而微微噘起。他脸上的婴儿肥甚至都没有消失,脸颊的肉感和小时候也一模一样。他没有变,只是在我不知道的地方长大了。 一时间,我有好多故事想讲,有好多话想告诉他,却没能张口。 我想说上一次见面,你还只有一丁点儿大,跑起来一颠一颠的。那个时候我才 33 岁,走起路来都带风。 可是一种岩石般的陌生感挡在我们中间,即冷又硬。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 “……你到底在哪里啊?” “在阳谷。”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我曾几度去过聊城,那是一步之遥。 “在农村里啊?” 他点了点头。 我想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是我失败了。 “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打你啊?”我很自然地说出了“你的爸爸、妈妈”。 “没有,他们对我很好。” 我不放心,又把他的袖子撸起来,检查他身上有没有什么伤痕。他可能觉得我的举动很奇怪,但他不知道 14 年来我都是枕着许多恐怖的想象入睡的。 到这个时候,我才感到一切都放下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伤害到我了。至少我的孩子是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的。他什么也不记得,一直把买家当作亲生父母,没有与 拐卖相关的创伤记忆。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由于买家登记户口信息时将他的年龄改小了 2 岁,他 也一直以为自己只有 16 岁。或许他的单纯就是一种幸运。 认亲仪式结束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打电话,让孙卓跟奶奶说话。我对父母 和妻子终于有了一个交代。我再也不是自己人生的罪人了。 孙悦也从新加坡打来视频电视。她说“孙卓,我是姐姐……”,然后就张口结舌,痴痴 怔愣着,豆大的眼泪就一颗一颗滚下来。 孙卓安慰她说:“别哭啊。”他脸上带着一点羞赧的、无奈的笑容。那种笑容会让任何 见过他的人相信,这个寡言的孩子内心非常善良。 那一幕让我感到莫大的幸福。每一刻都比上一刻让我感到幸福,我开始渐渐相信这一切 确实是真的,不是一个过于逼真的梦。 短暂的相处之后,认亲现场安排了一顿团圆饭。由于我是做包子生意的,桌上还端了几 笼包子上来,非常贴心。我听见四英问孙卓:“你们那边吃不吃包子?” 他说:“吃啊,但是跟这种不太一样。” 这种差异让我忽然意识到,我完全不知道认亲结束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能依 稀感觉到,他对养父母家是有感情的, 没有什么其他想法。但我明白,这已经是很好的结 果了。只要知道他过得好,我就没有遗憾了。只是父母年事已高,还没能见到自己的小孙子。 尤其是母亲, 14 年来一直在哭天抢地,到处找孙子,身体也每况愈下。我必须让母亲见他 一面。这一点,我想任何有父母的人都能理解。 然而,团圆饭结束后,我发现山东公安厅、聊城公安、阳谷公安和当地派出所的公 安人员都开始收拾东西,似乎就准备带孩子回山东。 从始至终,没有人跟我坐下来谈一谈,告诉我是什么安排,也没有人问过我们的诉 求。面对这一幕,我忽然怒火中烧,平静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就马上要把他带走了 吗?” 他们面面相觑,孙卓也看着我。 “今天就把他带走,网络上的声音,你们顶不住的。”我说。 一个山东的警员开口解释道:“孩子在读高中,不要影响他学习。” 我强忍着愤怒,坚定说道:“我必须带他回湖北看他的爷爷、奶奶。我们坐高铁,只 需要两天,然后就会送回山东,你们都可以派人跟着我。” 他们似乎是怕我太疯狂,带走孩子就不会再还回去了。 什么叫“还回去”?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气氛变得剑拔弩张。他们不敢答应,也自知理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现得很是难办。这时,深圳公安机关与我熟悉的警官劝和说:“孙海洋不会乱来的,这样吧,我们征求孙卓的意见, 好不好?” 所有人都望向那个沉默的少年。 孙卓没怎么犹豫,慢慢说道:“爷爷、奶奶也找了我很多年,我确实应该回去给爷 爷、奶奶一个交代。” 这下所有人都没话说了。 当晚,我带孙卓到深圳的饭店和亲戚们吃饭。他的姑妈、表姐、三姨都激动得直掉 眼泪,拉着他左看右看,唠唠叨叨地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孙卓一直都是笑眯眯的,对大家 的喜爱,很是不好意思。 我们正说着话,孙辉来了。孙辉刚 9 岁,在我眼里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平时也 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当时他手里提着一个红色塑料袋,脸上一点儿笑容都没有,异常严肃 地走到孙卓面前,把他给抱住了。 在场的大人们都感慨不已,被一种奇异的柔软击中了。 孙辉抱了很久很久,我们说:“好了,好了。”他不肯放开。 我们轻轻拽他的衣袖,他还不肯放开。 他牙关紧闭,一声不吭,你很难在孩子脸上见到这样沉重的神色。 前几年,我经常在家里低头捣鼓寻子资料,有时候是拿着手机在查询信息,孙辉要 我陪他玩,我就说“我有事”。 孙辉不知道大人的事要在手机上办,认为我在玩,气呼呼地问我:“你有什么事啊?” 我说:“我要找你的哥哥啊。” 他就不说话了,自己和自己玩。 我都担忧孙辉会不会在内心深处悄悄讨厌这个未曾谋面的哥哥。哥哥占据了他的名 字,又占据了他的爸爸和妈妈。可是那天 晚上,孙辉抱着初次见面的哥哥好久好久,久得有人又开始哭了,他才放开了一点 儿,接着把手里的塑料袋递给孙卓,意思是给他的礼物。 他还是不说话,绷着一张小脸。袋子里装着饮料和零食,都是他平时爱吃的。 夜里,孙卓和孙辉睡在一个房间里,我睡在隔壁。那是我一生中最踏实的一个晚上。 ……… 12 月 7 日一早,我们乘高铁去往岳阳,岳阳站是距离监利县最近的高铁站。 彭高峰也与我们同行。在路上,我看到孙卓认亲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没有 谁轻谁重,对亲生父母有点惭愧,因为将来会回到养父母身边生活。这番话引起了网友的热 烈讨论,记者追着问,我便回应说:“我们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回乡途中,彭高峰一直在跟孙卓讲我寻找他的故事。孙卓沉默着,头也越埋越低。 我知道高峰是希望孙卓能够改变主意,但是任谁也没办法一下子想清楚。在我们的视角,我们是受害者。 可是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些变故太沉重了。 就像他说的,他在山东生活了 14 年,可是他也以为自己只有16 岁。那里有他的 全部记忆,是他所认识的整个世界。 一、孙海洋在寻子路上坚持14年多,这份父亲对于儿子的爱,诠释着勿失勿忘、带爱回家的执著,这份爱背后,还有社会大爱的帮助与支持。 人生能有几个14年?孙海洋始终在寻子的路上坚持着,他被称为“英雄父亲”,但是实际上,他也是无数仍在坚持寻找的人的缩影。他将自己所遭遇的坎坷、所经历的破碎的人生,也将更多的来自国家和社会、媒体、朋友,以及无数善意的陌生人等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记录在书中。 二、这本书的描写不是特写镜头的方式,也有将个体故事放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远景描写,能让我们看到司法制度在时代中数次变革的步伐。 在个体故事和时代变迁的交织中看到社会力量的推动: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陈士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教授于建嵘、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樊劲松、《楚天都市报》的记者陈杏兰、“宝贝回家”寻子网站创始人张宝艳、志愿者上官正义、深圳市以及各地公安局的警官们等,所有这些名字都和孙海洋等人多年的找寻之路,一起促成了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流浪儿童救助和管理制度,以及全国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等制度的完善,2016 年,“团圆系统”正式上线。2021 年,公安部部署持续深入推进“团圆”行动…… 三、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牵连起许多相似的小人物的故事,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的故事,无数次使人潸然泪下。我们关心远方的人,正是要把善意带给陌生人也把积极生活的勇气带给自己。 这细腻的文字,掀开了生活的褶皱,围绕孙海洋的生活,揭开了平凡生活的“一地鸡毛”,也揭开了许多普通人对于家庭与亲情的所有坚守。我们关心无穷的远方和远方之人,也是在摒除这个社会的“冷漠病”,从而希望让这个世界的平凡之人有更多的机会被温柔以待。 四、每个人奔向终点的每一次努力与失败,每一次坚持与勇敢,都在叙述着平凡人身上努力生活的力量,这份力量希望也带给更多人重燃面对生活的勇气。 他曾经在15岁就出门远行到社会闯荡,在岁月里摇摇晃晃终于人到中年,在决定一展宏图的时刻,遭遇人生的重大危机。在街头奔跑的每时每刻,他从未想到过放弃,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孙海洋在苦难中,坚持继续奔向前方,这份力量也将带动着我们奔赴生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