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3.20
折扣购买: 印度的智慧:中英双语(全二册)
ISBN: 9787540496302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梨俱吠陀》颂诗 序 言 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国度和民族。读完《梨俱吠陀》颂诗,接下来看《奥义书》,一直到公元前563 年佛的到来,都会产生这种印象。[1]印度人太过于关注世界灵魂(brahma)和个人灵魂(atman)的问题,所以有时候在不太“属灵”的人看来似乎过于压抑。我怀疑世上除了犹太人以外,没有哪个民族能像印度人那样具有如此强烈的宗教情愫。因此,我们看到,印度最早形成的精神形式和情感与《旧约》的《诗篇》非常相似,这完全自然。 马克斯·米勒把《梨俱吠陀》(rig 意为“诗篇”,veda 意为“知识”,书名意为“精神知识之歌”)叫作“雅利安讲出的第一个词”。《吠陀》有十卷,共有一千零二十八篇颂诗。讲到古老性,最早的《吠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 年到前1200 年,囊括八百多年的历史,此间发展到如今的形式。从这一整个发展过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我们看到对神的全神贯注和神秘的宇宙观。印度人是自然神秘主义者,神秘主义指的是要达到与上帝直接结合的一种宗教形式。要达到个体灵魂与万物背后的世界灵魂的结合,可以说是雅利安哲学的全部努力。 在这些颂诗中,人们看到,这种宗教精神的一开始,就表达了人类灵魂、好奇和疑问、启示和智力探寻的苏醒,这种独特方式使人眼前一亮。据说印度人沉醉于神始于饮用甘露——苏摩酒,即“苏摩”的蔓草之茎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酒,在雅利安仪式中使用。这话听起来毫无意义,但却千真万确。因为,早期印度诗人写道: 即使“五大族”都出现在旁, 也够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连天地两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伟大超过天上, 超过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好吧!我将这块大地 放在这里,或是放在那里。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一只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过另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 印度文学里展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让人们一窥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三千年来,这些内容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这个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本质精神,我们才能理解印度,才能奢望分享其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