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共和国将军

粟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共和国将军
作者: 任洪森//张大庆|主编:高红光//褚银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粟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共和国将军
ISBN: 9787308089128

作者简介

张大庆:1970年6月生,吉林松原人,1988年8月入伍,2992年7月毕业于解放*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总参谋部某部政治部正团职干事,上校*衔。长期在*队政治机关从事组织、干部、宣传、纪检、老干部等工作,曾荣立三等功两次。结合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撰写了数部*事著作。 任洪森,1959年生于山东昌邑,1978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干事、秘书、编研室副主任。长期从事*队政治工作,现为解放*艺术学院副政治委员,大校*衔。2000年***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毕业。曾参加了《中国*事百科全书》第二版《*队干部工作》学科分册编纂工作,编纂出版了《大众公关关系学》,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内容简介

**章 井冈山锻造的“青年战术家” 投笔从戎的师范生 1907年8月10*,粟裕出生在湖南省会同县坪村乡枫木树脚村的一 个地主家庭。 粟裕自幼聪明伶俐,勤学好问,深得家人喜爱。6岁上私塾,后随家迁 入县城,进入县模范小学和高等小学。 和少年时的***爱看《水浒传》、崇拜梁山泊的英雄好汉一样,粟 裕自幼就喜欢听家里的长工讲古时侠客杀富济贫、行侠仗义的故事,幼小 的心灵里渐渐萌生一种遐想:长大以后,也要做一名除暴安良的大侠。 童年的粟裕逐渐养成一副扶困济贫的侠义心肠,每当看到同学家里 生活困难,就背着祖母和父亲,偷偷拿出几升米送给同学。到了晚年,他 满怀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生活: 我的童年早已随着时光流逝了,但它曾带给我欢乐。开启我的 心灵,对我的成长和献身革命是有关系的。 父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粟裕身上,为他起名“继业”,一心想把他培 养成封建地主式的接班人。为此,父亲要粟裕在家管账,并不顾他的反 对,包办代替为他定下一门亲事。 然而,与父辈的愿望相反,粟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1924年1月,17岁的粟裕愤然离家出走来到常德,先人平民中学学 习。当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师范生。 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被誉为 湘西“达德成材”的*高学府,与长沙的**师范、衡阳的第三师范并列 为湖南三大**学校。 当时,第二师范可谓人才荟萃,不仅拥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 品德高尚的教师,而且招收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在湖南堪称培 养新青年的摇篮。学校的设备也好,仅图书馆的藏书就有数万册。不仅不 收学费,还提供食宿、**、医药和部分文具,是理想的学习场所。许多 有 志青年在这里学习成才,其中就有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粟裕入校后,便投入到中国***领导的学生运动,废寝忘食地阅 读秘密传送的革命书刊,包括《***ABC》、《向导》、《新青年》等 , 苦苦探求革命真理,很快便加入了***青年团。 许多年后,粟裕回忆说: 这些书刊,使我明白了***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这是人 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懂得了当前 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当我一旦明白必须推翻旧世 界和建立***新世界的道理,就觉得少年时代的“路见不平,拔 刀相助”的行侠思想是多么幼稚可笑,后来的彷徨、苦闷,思路又是 多么狭窄。我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壮丽的***事业。 在第二师范的这段学习经历,使得粟裕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共和国将 领们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也为他*后成为**的*事指挥家奠 定了知识基础。 1927年4月12*,***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向共产 *人举起了屠刀。5月21*,反动*阀许克祥率所部国民革命*第三十五 *独立第三十三团在长沙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叛乱,疯狂屠杀共产 *人和革命群众,史称“马*事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失败了。许多人被反革命的狠毒吓破了胆, 迷惘了,动摇了,甚至还背叛了革命。 粟裕也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逃出了学校。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马*事变”的***,深刻地教育了粟 裕,使他意识到,“不拿起*杆子,打倒新老*阀就是一句空话”。 粟裕决心投笔从戎,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打倒新老 *阀。 “马*事变”后的第七天,粟裕就跑到了武昌,参加叶挺领导的国民 革命*第二十四师,在教导队当了一名普遍的战士,并正式转为中国共 产**员,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 “无论如何也要赶上部队” 粟裕从战士开始干起,一直成长为战略决策的指挥员,在探索战争 的规律中付出过无数艰辛乃至鲜血的代价。 1927年8月1*,周恩来、**、叶挺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抗***反动派的***。中国*****次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 *队。粟裕也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警卫队班长,是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成 员之一。 但这次以夺取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在强大敌人的疯狂反扑下, 不得不在起义后的第三天,就陆续撤出了南昌城,开始了铁流千里的南 征之路。 远征是相当艰苦的。两万余名起义*将士不仅要冒着盛夏酷暑,跋 山涉水长途行*,还要不断与围追堵截的强敌进行战斗。饥饿、疾病、伤 亡、逃跑时有发生,减员不断增加。 面对起义失败的重重困难,粟裕没有动摇,没有退缩。 9月18*,起义*进占广东大埔县南地势险要的三河坝。周恩来、贺 龙、叶挺等率第二十*、第十一*第二十四师等主力部队乘船顺韩江而 下,直奔潮汕,准备重新夺取广东政权,恢复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朱德则 率领第十一*第二十五师及第九*教导团留守三河坝,警戒梅县方面的 敌人。这就是**的三河坝分兵。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