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精)/译文经典

爱的艺术(精)/译文经典
作者: (美)艾·弗洛姆|译者:李健鸣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24
折扣购买: 爱的艺术(精)/译文经典
ISBN: 978753275285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 理论为前提。我们所能看到的动物的爱情或者更确切 地说动物身上类似爱情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 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人的存在 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 ,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 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 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 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 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 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 和谐。 人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 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 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 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 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 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 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 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 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 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 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 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 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 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 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 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 。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 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吃了 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他们就不再顺从上帝(只有 允许不顺从时,才会产生善恶),他俩就脱离了动物 界与大自然的原始和谐,从而成为人。当他俩作为人 诞生后,“这才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感到很是羞愧 ”。难道我们还应该用十九世纪拘泥的道德观去解释 这一古老、基本的神话,即这个故事是要我们相信, 亚当和夏娃之所以羞愧是因为他俩都看到了对方的性 部位?这种解释肯定不对。如果我们这样理解这一故 事,我们就忽视了主要的一点,那就是:男女在意识 到自己和对方后,也就意识到了他俩之间的区别和距 离,知道他俩属于不同性别。由于他们认识到他们之 间的区别,所以他们就相互陌生起来,因为他们还没 有学会去爱对方——亚当把责任推卸到夏娃身上,而 不是试图为夏娃辩护这一事实就证明这一点。意识到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 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 源。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 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的完全失 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因为人只有通过完全彻底地脱 离周围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与世隔绝,他对彻底孤 独的恐惧感才会得到克服——因为他与之隔绝的世界 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 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 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原始时代的洞 穴人、游牧民族、埃及的农民、腓尼基的商人、罗马 的士兵、中世纪的僧侣、日本的武士、现代的职员和 工人都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成不变,因为它出自 同一土壤——即人的状况,人类存在的条件。但对这 一问题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人可以通过信拜动物、祭 人或军事掠夺、奢侈享受、清教徒式的节制、狂热的 工作、艺术活动和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对上帝和他人 的爱情做出自己的回答。虽然有各种回答的方式—— 详细地列出这些方式就产生一部人类历史——但决不 是无边无沿。相反,如果我们撇开一些微小的、非本 质的区别,可以确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对这一 问题所能做出的回答是有限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就 是这些既纷繁、然而数量上又是有限的回答组成的历 史。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围则取决于人 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 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 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母 亲的存在,同母亲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缓和。 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 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 法克服这种孤独感。 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 然的和谐。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人把 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这表现在人装扮成动物以 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神。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 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例 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 种形式的纵欲。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方面活 生生的例子。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 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 加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 果。性的体验常常是和这种纵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性纵欲可以达到同恍惚状态和吸毒一样的效果。集体 性纵欲的仪式流传很广,其效果是参加者在此后一段 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 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一仪式。 只要纵欲是一个部落的集体活动,就不可能引起 恐惧和羞愧的感觉。这样的一种行为是“正确的”, 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活动,不仅得到 医生和僧侣的同意,甚至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参加 者也没有必要感到羞愧或有负罪的感觉。但是生活在 已经失去这种仪式的文化中的人如果选择同一种方式 去克服自己的孤独感,就另当别论了。酒和毒品是生 活在一个非集体纵欲的时代的一些人所选择的方式。 同生活在集体纵欲文化时代的人相反,这些人受到良 心谴责的痛苦。他们一方面想通过酗酒和吸毒去克服 孤独感,但在纵欲以后他们的孤独感却加剧了,所以 不得不更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行为。在某种 程度上性纵欲是克服孤独感的一种自然和正常的方式 ,并有部分效果。许多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减轻孤独感 的人很重视性纵欲的要求,实际上这和酗酒和吸毒并 无多大区别。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 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 ,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 间的沟壑。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 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 ;其次它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 三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 短的时间。但是,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 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却与此截然相反。这一方法就 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 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这一方法 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P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