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孟子(最美国学)
ISBN: 9787511718570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 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开口闭口都是利字呢 ?只要讲仁义就对了。像大王您说:怎样使我的国家 有利?大夫们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士人和老百 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上上下下相互争权夺 利,国家能不危险吗?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 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 ;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 ,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 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 百辆,他们拥有的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 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 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抛弃父母, 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所以,大王只要谈 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名句的故事 《孟子》一书,开宗明义第一章谈及的便是孟子 有名的“义利之辨”。这种观点,可以说是由孔子开 其端,因为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便曾说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之后的荀子也继 承此说,在他的《荀子·大略篇》中如此写道:“盛 世重义,乱世重利。” “君子不言利”一直是儒家的传统,不仅儒学的 三位大家孔子、孟子、荀子都曾先后且深入地谈到“ 义”与“利”的区分及利弊,并史学家司马迁也说自 己每回读“孟子见梁惠王”这章时,总会发出如此感 叹:“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 确实,以“利”为出发点,人们便会为了追逐利 益而致使良知蒙昧。良知一旦蒙昧,任何人只要在利 益的驱使下,都有可能做出不义之事,甚至于危害社 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儒们如此重视且强调“义”与 “利”的区隔。 可以这么说,“义利之辨”其实正代表着一个人 的价值观,也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抉择,是先秦儒家 “重德行、轻利害”的一个源头,在儒家的体系中非 常重要,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义理之一 。 朱熹《孟子集注》里说得更直截了当,认为君子 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而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都唯利 是图,根本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 如此语重心长又振聋发聩的警言,怎能不让人深 自反思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无论古今中外,见“利”忘“义”的例子可说是 不胜枚举,归根究底,这全是由于人们太在乎切身的 利益,而将仁义道德等善良德性全部弃之于脑后。 但若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孟子积极想说服梁惠 王所说的“仁义而已矣”,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利” 于天下、“利”于百姓,只不过这个“利”是“大利 ”,与梁惠王那种短视且急功近“利”的“小利”不 可同日而语。并且,施行仁义做起来不仅不必劳民伤 财,更不必外求于人,只需反求诸己。由自己本身做 起,将仁德广披众人,自然天下就会稳定,百姓就能 安康。 前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 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我们若深 思其意,便可发现其实这句话与孟子的“何必日利” 之语背后都具有相同的意涵,也就是皆先重视自我要 求,直至尽己所能、无愧于心后,方才再论其他。 直至今日,“何必日利”常常单独被提领出来, 作为一种表达“行某事、非为利”的立场,而不再与 “仁义”二字捆绑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 业主在赞助某些商业活动时,总口口声声对记者们说 “何必日利”,就像中国大陆一家烟厂总裁在赞助西 班牙某知名足球队时,打出的口号便是:“赞助皇马 ‘何必日利’。”但其实明眼人皆知,若不为利,所 为为何? 如果孟子知道自己当初那样铿锵有力的“何必日 利”之语,在今天居然被人当成一种“看似俨然”却 “其心昭著”的博取声名之语,真不知道老先生会作 何感想。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