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险炒股票

避风险炒股票
作者: 刘义军//刘慧丽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19.00
折扣价: 14.20
折扣购买: 避风险炒股票
ISBN: 978750930172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 新股民入市应该抱有什么样的“理念”? 股市上通常把较长期持有股票,比较注重获取股息和红利的行为称为投 资,而把频繁地买进卖出,重在获取股票买卖价差收入的行为称为投机。其 实在股票市场上,投资和投机是没有严格的区分界线的。投资者长期持有某 一股票,当其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将其卖出,投资就成了投机;相反,在 频繁地买卖股票的过程中将看好的股票收仓保存领息获利,投机有变成了投 资。然而,新股民人市,要求其都秉承投资的理念是不现实的。那么,对于 广大新股民来说,如果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是股民所持有的富余资金或富余 资金所转化而来的金融投机资金,则对于股民来说,这部分资金承受风险的 能力是比较强的,进入股市无疑是一种健康的投资行为;而对于当前很多人 将其储蓄的儿女的教育资金、老年人的养老金甚至用房产抵押获得贷款资金 来投身股海来说,显然这是一种过度投机行为。这部分资金的抗风险能力极 差,一旦亏损,将会严重危及个人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后果不堪设想,这 是坚决要防止的。 同时,每个股民都想在最低价时买进股票,最高价时卖出股票,然而这 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完美状态。股民切勿抱有这种追求最完美状态的心态 ,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当股价上涨时,不要一再提高对股票价格上涨的 预期,迟迟不肯抛出,试图获取最高的利润,这种情况经常会使已经到手的 利益化为乌有;当股价下跌时,不要迟迟不肯买进,总觉得马上还能买到更 加便宜的股票,结果股价后来迅速反弹,导致错失良机、后悔莫及。 2 新股民入市应在时间、精力、资金方面做出哪些安排? 一、时间精力的安排。对于新股民来说,要做好股票投资就必须要对一 些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所购买股票之上市公司乃至其所属行业 等的动态信息有及时的关注和掌握,而且这不是暂时的,而是日复一日的持 续性工作。因此,新股民在入市前就必须事先考虑好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 和精力来做这件事情。比如说,周末中国人民银行突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作为新股民您刚刚跟风买了工商银行的股票,您就得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 关注这条信息可能对工商银行走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如国家突然出台提 高印花税的政策,你就得多多思考这一政策长远来看对股市有什么大的影响 ,进而决定你是否还要继续在股海里“冲浪”。而对于喜欢短线操作的广大 散户来说,则在时间精力方面要求更高。同时,为确保下单畅通无阻,建议 您要同时使用电话委托和网上在线委托,以便交易。 二、资金方面的安排。新股民投入股市的资金最好是富余资金或相应的 投资资金。新股民在入市前要通过分析自己的家庭状况、收入稳定性、投资 目的、证券投资的相关知识和资源等等因素,来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力,从 而事先规划好准备投资的数额和投资方式。同时,在投入股市的资金中,也 要努力增强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刚买进股票时,不要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投 入,务必要保留部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即使短期亏损,也有东山再 起的筹码。 3 新股民入市应如何理性思考、控制情绪? 股市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的天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犹豫、自 负、轻信、害怕和贪婪等感情,在股市中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某支股票 估价下跌被套的时候,投资者一方面希望它能迅速止跌回升,另一方面却又 害怕会损失更多的资金,这时就陷入了矛盾之中;而当某只股票股价上涨正 在赚钱时,投资者仍旧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害怕自己利润可能会随后减少 而想早抛售股票,另一方面却担心股票继续上涨而使自己错失更大的利益。 在刚入市时,投资者往往持有追涨杀跌等“羊群心理”。当看见大家都在购 入某支股票,自己唯恐错失良机,马上跟进,结果有时刚买到手却开始跌价 ;当看见大家都在竞相抛出,于是自己也跟着迅速脱手,可是刚刚卖掉股价 就开始回升,似乎总是事与愿违。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当大家都认为有利可 图争相购入时,股价已经涨到高位,庄家和一批先行者已经赚足了利润空仓 离场,价格必然会落;而当大家竞相出货时,恰恰可能是庄家在震仓洗盘, 其目的达到后自然要开始拉高股价。这里关键就是需要大家理性思考,切忌 盲目跟风。 同时,新股民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受周围人的行为干扰。 当某支股票受到疯狂追捧正在赚钱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侥幸以为 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一个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反复验证主力的建仓成 本;当手里的股票遭遇暴跌的时候,我们要验证它是“价值套牢”还是“价 格套牢”,再进一步决定到底是该尽快卖出还是赶紧补仓。而对于一些情绪 自控能力较差、极不稳定的人来说,炒股尤须谨慎,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控制 自己情绪的必要性。否则,没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对挫折的防御、对突 变的应付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分析,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最容易造成经常 性或突发性的“急性炒股综合征”。轻者怨天尤人、长吁短叹,产生恐惧、 幻觉、焦虑、妄想等心理障碍,重则精神完全崩溃,而发生其他意外。不过 ,相信通过充分的事先心理准备工作,新股民一定能日益成熟。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