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身边的科学:和你想的不一样
ISBN: 9787301325469
张宇识,北京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脱口秀创始人。Nature旗下英文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编辑、审稿人。先后参加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十余档节目进行科学传播,其创新科普也多次被《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以及新华社等报道,中央电视台拍摄其人物专题纪录片在CCTV 4播出。科普中国·数据基础设施科普创作大赛执行主席,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项目顾问,中国科技馆、首都科学讲堂等讲座主讲人。著有《今天,你更博学了吗》等科普著作。
疫苗可靠吗? 2020 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很多国家暴发, 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接种疫苗。有的人打过疫苗之后感觉像打过鸡血一样,特别激动,到处炫耀;也有人觉得打疫苗有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疼, 一看到针就感觉“明晃晃夺人二目,冷森森要人胆寒”。不只是新冠, 像流感、乙肝等也都有相关疫苗。 但有人会担心,说“打疫苗会破坏免疫系统”。或许他们是觉得, 本来你是靠自己的免疫力抵御病毒,打了疫苗之后,疫苗帮你免疫了,自己的免疫系统得不到锻炼,不就变弱了吗?就像老师常说的: “这次别人帮你免疫了,下次你不是还不会吗?” 实际上这种想法正好反了,疫苗就是让免疫系统先进行“锻炼”。打疫苗相当于让免疫系统进行一次演习,来激活免疫系统。因为疫苗并不是杀死病毒的药,而是灭活病毒,相当于先拿来少量的“死病毒”给免疫系统看,告诉免疫系统:“记住了哈,这种病毒长这样!” 免疫系统就会安排一波大军专项打击这种病毒,等下次真正的“活” 病毒进来,免疫系统一看:“又是这小子!削它!”人体就能迅速抵抗病毒。当然,任何疫苗的有效性都不是百分之百,毕竟人体极其复杂, 有很多问题还没研究清楚。可能有的人的免疫系统是个“脸盲”, 病毒的样子没太记住,白打了,就像上学时常常发生的对话: “这题我不是考试前一天刚讲过吗?” “啊?是吗?” 也有人担心,万一“演习”的时候弄假成真怎么办?本来没病, 这一打疫苗,反倒感染了呢?实际上如果打的是灭活病毒疫苗的话, 这些病毒本身就是死的,不具备感染能力,相当于战争时期让你看敌人的尸体来记住他们的体貌特征。 “那会不会病毒打进我身体之后又活了?” “那你可厉害了,你这身体还有起死回生的功能,是不是吃一块还能长生不老?” 如果注射进来的不是“死病毒”,是其他类型的疫苗,原理也 大同小异,安全性一般也是比较高的,但任何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不可能完全没有副作用,不过通常副作用都比较轻微。抽烟、喝酒、烫头也有副作用, 相比之下疫苗的副作用或许算小的了— 可能比烫头大一点,毕竟烫头不疼。如果说得极端一些,打疫苗之后,有的人的免疫系统也不是没有可能会“认错人”,把人体某些细胞上的某些结构当作敌人,自己攻击自己,导致人体原来正常的功能受损,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小。而如果非要往另一个极端说,打疫苗之后,身体内的癌细胞还可能突然就被免疫系统识别出来了,反而治好了癌症;或者本来有某些自己没发现的疾病,打了疫苗之后神奇地痊愈了,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就是听起来有点像电线杆子上“疑难杂症一针就灵”的广告。 另外,有些疫苗可能会带来“抗体依赖性增强”等问题,确实也还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总而言之,人体的免疫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多问题目前还都没有研究得特别透彻,不过整体来说,疫苗都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其安全性,所以综合衡量收益和风险及一些其他因素,如果身体状况正常,打疫苗还是利大于弊— 如果非要考虑极端情况,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有生命危险,比如去听脱口秀,就有可能尴尬死。 1.首创科学辟谣脱口秀,用段子讲知识,用趣味普科学。 艾滋病人往烤串上滴血的传闻你怕了吗?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与爱迪生的传闻,你信了吗?食物相克与酸碱体质的说法,你听过吗?妙趣横生的语言揭示“常识”中并不科学的谣言,讲解科学原理,让读者在捧腹大笑中学得科学知识。 2.从经典谣言到健康养生,从餐桌食物到神奇动物,从现代科学到衣食住行,生活中遇到的,本书都能想得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辅助以诙谐有趣的漫画,讲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的科学误区,让“辟谣”不再“跑断腿”。 3.不仅揭露谣言,更重要的是普及原理。追在谣言身后跑,不如传达给大众甄别谣言的方法,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谣言自然失去了传播的土壤。本文不仅进行了辟谣,更分析了谣言本身的逻辑问题,论述了再生活中怎样鉴别谣言,分享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融入了科学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