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技文献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5.88
折扣购买: 弟子规新读(第2版中小学国学经典)
ISBN: 9787502371104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很多大善都是从小 善做起,很多大恶也是从小恶积累起来的。 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内心也要存善,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对 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 会尊敬你。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事情,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 做。同样事情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父母(师长)的同意,都不要 擅自去做,否则会让父母(师长)感到难过,也有损子女(弟子)的 品德。 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之后才可以 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私自把东西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偷盗的行 为,这是有损自己品德的。 父母(师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弟子)出类拔萃,不但学业要 好,在品德修养方面,也要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你不经同意而把别人 的东西偷偷地占为己有,这是品德上重大的瑕疵,会让父母(师长) 感到伤心难过;事情败露后,因为小偷的名声让父母(师长)蒙羞, 这是大不孝。 【国学小百科】 举孝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指被 举之学子,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 主要、最重要的科目。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没有 “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 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 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 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 这个名称,是沿用汉朝的。 “孝廉”就一地选一地,就一职选一职,汉朝是统共获取入仕, 具体由朝廷分配,获取者要凭德识在一定范围内出名,而后地方官有 职责把其地域的举荐出来,是很好的选举制,科举是不得已的变通, 其本意仍是循此而为。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 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 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 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予大小不 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 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 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经术,文吏出身 的则考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 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 渡。 【相关链接】 杨震举贤 汉朝有个叫杨震的人,他经邓骘举荐,离开教书生涯步入仕途 后,为官清廉,恪尽职守,荐才举贤,鼎力辅政。他常常会帮国家举 荐一些德才兼备之人,来为国服务。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经推荐提拔了一个叫王密(王密后来成为杨 震的得意门生)的读书人当山东的昌邑令。在杨震任东莱(东莱在今 山东省胶莱河以东)太守上任时,需经过山东昌邑县。为了感谢杨震 的知遇之恩,王密怀揣黄金,趁天黑无人时到杨震下榻的驿馆去辞 谢。 面对黄金,杨震很伤心,他觉得王密太不理解他的为人处事了。 他强压着心头的不快,语重心长地对王密说:“当初举荐你,是我看 重你的品行和才学,可你却不知我的心,竞揣着黄金来见我,你为什 么要这样做啊?” 王密以为杨震怕接受馈赠被人知道影响声名,便悄悄地说:“深 夜无人,这件事不会泄露出去的。” 杨震就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所 以一个人的品德在哪里看得出来?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 人的节操。” 王密听完之后,深感自己做错了事,觉得很惭愧,抱着黄金羞愧 地退了出去。 杨震暮夜拒金的故事很快在当地广为流传,后有“清节能无暮夜 私”、“黄金辞故旧,暮夜见平生”等绝句为证。 百姓都为杨震居官清廉、洁身自好的品格所打动,亲切地称他 “四知先生”。杨震的后人都以他为榜样,他的儿子秉、孙子赐、曾孙 彪,都位列三公。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为了纪念他清正廉洁、光明正大、表里如一的高风亮节,各地都 纷纷以“四知”来命名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如昌邑县的“四知 台”、莱州府的“四知堂”、华阴泉店村的“四知书院”、潼关吊桥的 “四知乡”等。 后世为了鞭挞当时那些借用手中权力、索贿受贿、坑害百姓的贪 官污吏,文人们在百姓对杨震的赞颂声中,借拒金的故事,提炼创造 了“金投暮夜”、“四知金”、“故吏金”、“暮夜金”、“报杨金”等典 故,以讽喻那些秘密行贿和非义馈赠的人和事。 陶母教子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 的贤母,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陶侃因年幼丧父,家里贫困,无依无靠,陶母湛氏只好携陶侃由 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湛氏家教严 谨,教育儿子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还以忠顺 勤俭为美德熏陶陶侃。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 为此,陶侃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 鸡鸣而劳作”,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 他父亲的好友太守范逵推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 军、封长沙郡公,为官清正廉洁。 陶侃青年时做鱼梁吏(管 理鱼梁的县令),曾送一坛干 鱼给母亲。母亲并不因儿子如 此孝敬而高兴,而是拒绝了。 封好鱼干,她交给派来的人带 还,并回信责备陶侃:“你是 国家的官吏,把官府的东西送 给我,这是为政不廉啊!这不 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增加了 我的忧虑啊!”此事虽小,但 在陶母看来,区区一罐鱼干, 却是公家的东西,你把公家的东西拿来孝敬母亲,这便是损公肥私, 就是贪污,贪污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陶母教子的严 格。身处封建社会时代的陶母,能够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对儿 子“吞占公家东西表孝心”的行为给予果断制止,并马上借机教育儿 子当官后要廉洁奉公、公私分明,这种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还有一次,正值下大雪,范逵骑马来拜访陶侃。陶母湛氏见家中 没有草料喂马,于是就从床上抽下卧垫禾草,切碎喂马;又悄悄把头 上的长发剪下卖给店人,换回酒菜,热情款待客人。范逵听街坊邻人 道出实情后,赞叹说:“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不出这样的孩子啊!”留 下了“截发延宾”的美传。 后来,为纪念湛氏教子读书,县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建起陶侃 “读书台”、“洗墨池”,旁边还建有“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