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中英)

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中英)
作者: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1980.00
折扣价: 1089.00
折扣购买: 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中英)
ISBN: 97875085510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弘扬中华玉器文化 传承独特文明基因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朱浒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和颐和园管理处共同举办这样一场清代玉器展,是双方长期以来密切合作关系的延展。清史所作为一家高校学术机构,早从建所之日起,便主动担负了不少学术研究之外的社会服务工作。最近十几年来,清史所以及人民大学的历史学科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外,以推动公共史学为龙头,为开展历史文化普及工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这类普及工作需要广泛涉猎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很多原本并不属于传统史学研究范围的内容,也需要加强相应的学术研究。总之,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学术力量的参与,也要求学术研究的拓展。因此,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来说,发挥历史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项需要长期承担的、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从20世纪80年代起,也就是清史所正式建所后不久,本所的老前辈,如戴逸、李文海、王思治、王道成等先生,以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为抓手,开启了清史所对清代皇家园林史的研究。特别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我们集中了一批研究力量,与北京市以及其他地区的很多园林单位开展合作,共同研究中国园林文化,弘扬中国悠久的园林文化传统。通过这些合作研究,一方面使清史研究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另一方面也使清史所得到了从事社会服务的良机。在开展这类合作的过程中,颐和园与清史所具有特别密切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双方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除了建设教学实习基地以外,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文化活动推广园林文化,宣传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其合作动力来自于双方同样具有的历史责任感。 对于清史来说,现在的研究当然还是以比较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但与此同时,日常文化史、物质生活史等新兴门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新方向。在这种方向的指引下,我们对于反映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也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颐和园举办的这场玉器展,以及其他园林单位举办的类似展览,便都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诸如玉器文化等物质文化史的良好契机。 众所周知,玉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中国文明史和西方文明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玉器文化的特质。按照西方文明史的通常说法,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但是按照中国考古学发现的证据,以张光直先生为代表,中国考古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按照这种使用工具的标准,中国文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中国在石器时代以后,其实还有一个玉器时代,玉器时代之后才是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对此,从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以来的许多考古发现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玉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基因,从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以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方文明的发展相比,有了一个非常不同的历史走向。正是这样一个不同的走向,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密码、认识中国文明形态的发展脉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种玉器文化从远古一直到明清的延绵,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到现在我们也完全能够深刻地加以体会。无疑,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玉器造型,倘若悉心追踪其源流,都可以构成对中国文明形态及其特质的深入认识。明清时期玉器文化覆盖了从皇室到大众的广泛社会层面,因此,深入认识明清时期的玉器文化,既有助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和日常生活,也有助于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鉴于明清玉器具有不菲的文物价值,社会大众对之有极大兴趣,所以适当展示这种玉器文化,对于当下大众文化建设,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活动。正是基于以上两种意义,清史所非常愿意参加这种社会服务活动,也会继续向这一研究方向投入学术力量,希望与各界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