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顿商学院控制力养成课

沃顿商学院控制力养成课
作者: 穆臣刚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78
折扣购买: 沃顿商学院控制力养成课
ISBN: 9787509385197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扩大影响范围,建构个人权力基础 我们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人在行为上往 往是理性夹杂着非理性,每一个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 响,又同时影响着他人。可以说,个人影响力是个人 控制力的重要表现。但如何提升影响力?善于建构个 人权力基础的沃顿商学院可以给我们答案。 1.重视古老的原则:给予,然后再索取 一位同事希望你能将一份报告的反馈提供给他; 一位互联网上的关系人要求你介绍一位自己的主 要联系人; 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希望你提供一次面试的机 会……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当你想索要某些东西 时,最好先给予对方他所需要的。不过,正确地使用 这一原则并不容易,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格兰特亚 当的研究表明,如何回应这些要求可能会成为一个决 定性的指标,关乎你在事业上会取得多大的成功。 格兰特首先设定了两个极端:索取者与给予者。 索取者指的是那些在与他人互动中,试图从别人 那里获得尽可能多,而自己相应地尽量少付出的人。 他们认为,这是实现自我目标最短、最直接的途径。 给予者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们通过引荐熟人、给 予咨询、提供帮助或分享知识来帮助他人,且没有任 何附加条件。这些给予者事实上更愿意在人际互动里 担任“付出”的那一方。 不过,很少有人是纯粹的给予者或者索取者。我 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徘徊在两者之间,这便产生了第 三类人——“平衡者”。 平衡者试图维持给予与索取之间的平衡,他们主 张:若我帮助了你,我希望你也可以相应地帮助我。 他们甚至会记着你来我往的次数,从而确保公平。 格兰特的研究表明:习惯性地将他人放在首位, 会让自己耗尽心力,或者被索取者利用。不过,索取 者也很难上升到顶端,因为他们常常过河拆桥。令人 惊讶的是,他的研究同时表明,位于成功顶端的也并 非比索取者慷慨、又懂得保护自身利益的平衡者,而 是给予者。在大多数的成功标准里,位于顶端与底端 的给予者的比例都很高。 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给予,从而利用给予获得 权力、赢得成功,而不是被他人贬低、沦为失败者呢 ? 建立关系时,先不求回报地付出 那些成功的索取者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广泛关系 网,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当他们拆了一座桥时,他们 必须找到新的可以利用的人,维持个人关系网络的扩 展。平衡者的关系网络往往较窄,他们通常只与那些 过去帮助过他们的人,或者将来有可能帮助他们的人 交流,而这种做法最终限制了他们可以获得的机会。 相比之下,给予者建立的关系网络要比平衡者广泛得 多,但又与索取者不同。他们在见到新人时往往会先 弄清楚:“我要怎样给对方的生活增加价值?”“我 可以做什么有助于他的事?” 这通常意味着,给予者在建立关系时,会付出许 多不求回报的善意,直到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追求 回报。 发现那些伪装起来的索取者 虽然给予者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但是让自己的 人生中尽量少一些索取者,明显可以增加自己获得积 极关系的概率。 格兰特的团队对此进行过研究,并发现那些索取 者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他们在提到组织或团队时,往往倾向于使用第一 人称“我”,而不是“我们”。 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并认为自己是关系网内 最核心、最重要的人物,在表明业绩或彰显自我的拍 照时刻,他们总是更喜欢独照。 格兰特的研究得到了荷兰心理学家凯斯卡莫比尔 的证明。凯斯指出,索取者们之间存在一种共同的模 式,即“媚上欺下”:在与优秀或较有影响力的人打 交道时,索取者往往会非常小心地进行印象管理与逢 迎,可要在每一次与人互动时都保持这种形象并不容 易,因此,当你想要辨别出这些索取者时,最好的办 法就是观察他们对待比自己地位低、收入差或者收入 和地位与自己相等的人时的态度,此时更能看到他的 真正动机。 “真正能够反映一个人性格的标志,是他如何对 待弱势的人,以及对待对他毫无用处的人。”格兰特 直言。 进行“五分钟的帮忙” 给予者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被伤害,避免自己的 善意被他人利用?这似乎是将自己看作给予者的人面 临的两大主要问题。 做一个平衡者是比较安全的选择,但是,通过一 些细心的策略,你就可以降低这些风险。格兰特将其 归结为设定界限:许多给予者认为帮忙或慷慨就是始 终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而另一些给予者则将慷慨当 作同情,放下自己手头的一切去帮助他人。还有许多 给予者认为,主张自我利益让他们感觉不舒服、不恰 当。 格兰特提出,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五分钟的帮忙 ”,即不要总是全程帮助他们,并且问问自己:“我 是否能给这个人提供有独特价值的东西,但又不会花 费我超过五分钟的时间?”这既可以帮助他人提高效 益,又可以减少自己的付出。 让自己成为“类利他者” 一般人认为,与自私相对应的是无私,但事实上 ,格兰特的调研数据显示,“关注自我利益”与“关 注他人利益”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情形:你可以一者高 、一者低,或者两者都高。索取者往往是纯粹的自私 ,而有一种给予者则是纯粹的无私,他们习惯性地将 他人的利益放在自我利益之前——这种给予者其实并 没有这么慷慨,只是因为过少地关注自己,他们失去 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失去了自我资源。 除了这两种人以外,还存在另一类给予者,即“ 类利他者”:他们专注于帮助他人,但也会留心自我 利益。他们寻找恰当的方法帮助他人,这种帮助不会 对自己造成太多损失,甚至可以带来双赢的局面。他 们通过寻找使自己受伤害更少或者获益更多的方式, 来维持给予的行为。 评估自我,看自己属于哪一类人 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迈出评估自我 的一步:拿起镜子,思考一下:“我的类型是哪一种 ?” 当你谈一份大合同时,你可能表现得更像索取者 ;当你指导他人时,你可能表现得更像给予者,但主 要看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如何对待大部分人的,你就能 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给予者、平衡者还是索取者。 找到自我给予类型 你感觉,最让你振奋,或者最符合你技能的给予 类型是什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介绍人们认识;对 于有些人来说,是与对方分享荣誉;对另一些人来说 ,是指导他人。找到自我给予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这么做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即使作为给予者 并不总是比索取者或平衡者更成功,但在帮助他人变 得更好、提升他人,而不是削弱他人这一意义上,他 们就是成功的。而从长期来看,找到正确的给予方式 大概是最可持续的扩大影响力的途径——对于每一个 人来说都是如此。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