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故事/魔法象

冰心的故事/魔法象
作者: 徐鲁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40
折扣购买: 冰心的故事/魔法象
ISBN: 9787549592609

作者简介

徐鲁,1962年生于山东胶东半岛,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已出版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散步的小树》《世界很小又很大》等,散文集《童年的小路》《对星星的诺言》《青梅竹马时节》《童年的牧歌》《画布上的激隋》《黄叶村读**》《时光练习曲》等四十余种,另有长篇小说《为了地久天长》、长篇传记《普希金传》《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及《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徐鲁青春文学精选》等选集多种。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图书奖、**“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全国**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青年文艺奖、湖北文学奖等。

内容简介

1 刘公岛的故事 谁见过茫茫大海上*阴沉的时分?当暴风呼呼地 驱赶着满天的乌云,冲天的巨浪拍打着礁石和岛屿, 海鸟的一声声凄叫划破黄昏,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暗 ,也越来越低沉,仿佛在预示着什么灾难,就要在茫 茫的大海上降临…… 亿万年的大海啊,*复一*,年复一年,总是这 样波涛汹涌、此起彼伏!起伏的波涛好像在诉说着大 海无尽的欢乐与痛苦…… 在中国古老的黄海和东海上,一代代船工和渔夫 ,在海边出生,在海上长大,每天迎着东方的*出走 向白浪滔天的大海,搏击在惊涛骇浪之上。他们是大 海真正的儿子!他们和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打鱼人一 样,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每天清晨出海后,都能在黄 昏的时候平安地归来,尤其是在大海变幻无常的季节 。 一代代顽强和刚毅的、从来也不肯向大海低头的 汉子,即使是死在了海上,葬身在了深沉的波涛之中 ,他们也用各自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从海滩上含着 泪水站起来,重新抓紧手中的双桨!就像文学家帕乌 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写到的,矗立在一个古老 的渔村近旁的那块巨大的花岗石上的碑铭——那是世 世代代与海洋为伴的渔人们亲手刻下的悲壮墓志:“ 纪念那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这行 题词是那样地醒目,使每一位自陆地走近大海的人都 能够远远地望见它。而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大海、了解 大海,曾经在大海上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的人来说, 这行题词,似乎还有着另一层意义,那就是:纪念那 些征服了大海和即将征服大海的人! 现在,让我们走近波涛汹涌的大海,走近流传着 八仙过海、海神娘娘、刘公刘母等古老传说的胶东半 岛和渤海湾、威海湾,回望一百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 在山东半岛的东端,沿着渤海和黄海弯弯曲曲的 海岸线,散落着好几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包括烟台、 威海、蓬莱、莱州、青岛,等等。1902年(清光绪二 十八年),清**在烟台设立了海*训练营。 当时,小婉莹的爸爸谢葆璋是一位海**官,担 任北洋海*“海圻号”巡洋舰的副舰长,正驻扎在上 海。第二年,谢葆璋奉命来到烟台,担任海*训练营 营长,并开始筹建水师学堂。 这一年,小婉莹还不满三岁。 婉莹,就是冰心的原名。冰心是谢婉莹成为作家 后所使用的笔名。1900年10月5*(清光绪二十六年 ,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小婉莹出生在福建省 福州城内隆普营的一个海**官家庭。 婉莹的曾祖父原本是福建长乐县横岭乡的一位普 通的种田人,后来因为遇上天灾,在乡下难以生存下 去了,就逃荒来到了福州城,当了一名裁缝,靠着这 门手艺养家糊口。 这位曾祖父真了不起,他自己不识字,却把自己 的一个儿子培养成了读书人,并且考中了举人。这个 举人出身的儿子,就是小婉莹的祖父谢大德,字銮恩 ,号子修。他是谢家**位读书识字的人。 福州城里有个很有名的地方,叫光禄坊,坊内有 座祠堂叫道南祠,是为了祭祀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而 建的。谢銮恩中了举人后,就在这座祠堂里开设了一 个书馆,教书授徒、著书立说。他的得意门生里,就 有后来成为中国*早的海*的北洋水师一代名将萨镇 冰将*,还有后来成为**华侨**、革命家、教育 家的黄乃裳先生。 谢銮恩还很有诗才,写过《游记诗钞》《栽种抒 情》等诗集。小婉莹长大后能成为诗人,大概与祖父 的遗传基因也不无关系。 谢銮恩有三个儿子,都在他开设的书馆里念书。 当时,经常来书馆里聚会聊天的,大都是福州城里有 学问的人,如林纾、严复、郭柏荫等,都是当时的文 化名流。 有**,大学者严复来到书馆,在一班学子里, 看到有个学生眼角眉梢都透着那么一股子聪慧和英气 。 他问:“这个少年气度不凡啊,这是谁家的孩子 ?” 谢銮恩说:“这是小儿学朗,尚处舞象之年。” 谢学朗,字葆璋,号镜如,是谢銮恩*小的儿子 ,当时只有十七岁。那时候人们都把男孩的十七八岁 这个年龄称为“舞象之年”。 严复是清朝**派往英国学习、毕业于英国格林 尼茨皇家海*学院的高才生,回国后担任天津北洋水 师学堂总教习,眼下回到家乡福建,为水师学堂物色 和招收少年人才。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