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致张枣

橘颂:致张枣
作者: 柏桦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橘颂:致张枣
ISBN: 9787559459800

作者简介

柏桦,1956年1月生于重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诗集及学术著作多种。最新出版的有诗集《为你消得万古愁》《革命要诗与学问》《秋变与春乐》《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水绘仙侣:冒辟疆与董小宛1642—1651》《竹笑:同芥川龙之介东游》《夏天还很远》以及英文诗集Wind?Says(《风在说》)、法语诗集《在清朝》,随笔集《蜡灯红》《白小集》。曾获安高(Anne?Kao)诗歌奖、《上海文学》诗歌奖、柔刚诗歌奖、重庆“红岩文学奖”、《羊城晚报》“花地文学奖”、第九届四川文学奖、首届东吴文学奖。

内容简介

迎着柔光走去 我将一遍又一遍牢记 这一时间和地点:2010 年3月8日凌晨4点39分( 北京时间),诗人张枣在 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逝世 ,年仅四十七岁零三个月 。 很快,消息开始了飞 速的传递;3月9日下午我 从诗人北岛打来的电话中 得知张枣去世的消息。这 是一个忙乱的下午:我的 电脑因突发故障而正在抢 修;电话铃声不停地响起 ;我的身子也在轻微地发 抖,时断时续,直到夜半 。是的,我知道他及德国 都已尽力了,整整三个月 (从肺癌发病到身亡),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经过, 然后一切就结束了。 在此,我先回溯一句 :1997年秋天的一个下 午,我曾与他及一位德国 汉学家朋友白嘉琳 (Karin Betz)一道漫步 西柏林街头,他突然笑着 用手指点街头的一个万宝 路(Marlboro)的香烟广 告牌对我说,那拍广告的 牛仔不吸烟但死于肺癌。 接下来,我想到了二 十七年以来与他交往的许 多往事,不可能太连贯, 枝蔓横斜,繁杂而多头… …他是那样爱生活,爱它 的甜(“甜”由张枣表述; 再由其弟子颜炼军博士敏 锐地提炼出来,作为他那 篇——与张枣最后共同完 成的——深入访谈的标题 ),也爱它抽象的性感; 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比 常人更敏感于死亡和时间 ,我记得1984年某个夏 末初秋的深夜,在重庆歌 乐山下,四川外语学院校 园内,他轻拍着一株幼树 的叶子,对我说:“看, 这一刻已经死了,我再拍 ,已是另一个时间。”诸 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 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 变。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 同一条河流。”(一行禅 师:《活得安详:一行禅 师佛学讲演录(下)》,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年,第136页) 他说话、走路、书写 都显得轻盈,即便他后来 发胖亦如此,犹如卡尔维 诺所说:“真是一个身轻 如燕的人。……这表明尽 管他有体重却仍然具有轻 逸的秘密。”(卡尔维诺 :《论轻逸》)也如他自 己所说:他那“……某种/ 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变革 之计/使他的步伐配制出 世界的轻盈。”(见张枣 《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 十四行组诗)》中的第十 首) 他几乎从不谈论死之 恐怖——除某两三个极端 时刻,譬如在孤绝得令他 欲疯的德国生活之某一刻 (见后)——只赋予死优 雅的甜的装饰。这种我还 在参悟的“甜”,是他一生 的关键词,既复杂又单纯 。而他诗歌中的那些汉字 之甜,更是我迄今也不敢 触碰的,即便我对此有至 深的体会——颓废之甜才 是文学的瑰宝,因唯有它 才如此绚丽精致地心疼光 景与生命的消逝。今天, 我已有了一种预感,“轻” 与“甜”将是未来文学的方 向,而张枣早就以其青春 之“轻”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好远了。有关张枣的“轻” ,我将在后文涉及。 张枣一贯是一个很寂 寞的人(虽然他表面有一 种夸张的笑容可掬,其实 是为了更深地掩藏其寂寞 ),尤其在他生命最后的 岁月里,他在北京或上海 ,干脆将其寂寞的身心完 全彻底地投入到生活的甜 里。那颓废之甜是烫的, 美食也如花;他甚至对诗 人傅维说,今夜我们比赛 不眠。 我知道他深受失眠的 折磨,因此长期靠夜半饮 酒才能入睡。个中痛苦, 尤其在他德国时期所写诗 篇中最能见出,如《祖国 丛书》(1992)、《护 身符》(1992)等。 《祖国丛书》当是张 枣的啼血之诗,在诗中, 他宛若一只亡命的杜鹃, 正拼尽全力从肺腑深处唱 彻他至痛的怀乡之歌,顺 势而来他也就唱出了一个 夜半诗人借酒浇愁的骇人 幻觉,其中尽是一些极端 超现实的意象,如其中一 句:“那还不是樱桃核, 吐出后比死人更多挂一点 肉”。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