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莫砺锋讲宋诗课
ISBN: 9787550634527
莫砺锋,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被评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科院士),央视百家 讲坛著名主讲人。
宋诗风貌鸟瞰 自从产生宋诗以后,唐 诗和宋诗便成为诗歌史上 双峰并峙的两个典范。宋 以后的诗歌虽然还在继续 发展,但再也没能超出唐 宋诗的风格范围。元、明 、清的诗坛上有时宗唐, 有时宗宋。或同时有人宗 唐,有人宗宋,甚至在一 个人的诗集中,也有时学 唐体、时效宋调的现象。 那么,唐、宋诗的主要差 异是什么呢?产生这些差 异的原因又何在呢?清人 蒋士铨的《辩诗》对此作 了简明中肯的回答: 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 诗。变出不得已,运会实 迫之。格调苟沿袭,焉用 雷同词?宋人生唐后,开 辟真难为。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欣赏宋诗,先对有关 的情况作一些说明。 一宋诗的时代和社会背 景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 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实 现了中国的统一。宋王朝 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 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在 立国之初就定下崇文抑武 的基本国策。由科举考试 而进入仕途的文臣成为宋 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 即使是主兵的枢密使等职 也多由文人担任。这些措 施一方面加强了君权,另 一方面也使士大夫的主体 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 ,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 议论政治。“开口揽时事, 论议争煌煌”(欧阳修《镇 阳读书》),这是宋代士 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宋代的理学往往被今人 看成是封建统治者的官方 意识形态,其实除了南宋 的最后半个世纪以外,理 学在宋代并未得到朝廷的 正式承认。理学思想实为 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 论表现,不但程颐、朱熹 等理学家自矜掌握了古圣 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 且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 讲道论学。所以宋代的士 大夫大多怀有自觉的卫道 意识,并且积极地著书立 说以弘扬己说。在北宋后 期,即有王安石与司马光 等人的新学、旧学之争, 又有旧学内部以苏轼为首 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 学之争。到了南宋,有朱 熹与二陆之争,又有朱熹 与叶适、陈亮之争。翻开 宋人的文集,几乎总能找 到论学的文章,有时这种 议论甚至旁溢到诗歌中去 。 由于宋代的士大夫在政 治上和思想上都具有强烈 的使命感,又由于宋代的 诗人主要由士大夫组成, 所以宋代诗人比前代诗人 更加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 功能。他们在整体上对“文 以载道”的观点表示认同, 他们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 ,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 终是宋诗最重要的主题。 当然,上述情形也带来了 一些负面影响,宋诗的说 教意味和头巾气比较浓厚 ,这对宋诗的审美价值有 所损害。 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 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 成绩远迈前朝。公私刻书 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 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 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 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 《郡斋读书志》《直斋书 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 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到宋代 才首次出现,就是一个标 志。与此同时,学校的种 类和数量也大量增加。除 了从国子监到县学的各级 官办学校之外,民间的私 立书院也日益兴盛。如著 名的白鹿洞书院等四大书 院,其规模和学术水准都 堪与官学媲美。这样,宋 代诗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 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唐 代杜甫自称“读书破万卷”(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时不无自矜之意,因 为那在唐朝是较罕见的现 象。然而到了宋代,读破 万卷已是司空见惯之事。 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黄庭坚、陆游等人都堪 称学者型的诗人。学术修 养的提高无疑会使诗人更 善于思考社会和人生,也 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进行议 论和运用典故。当然,诗 人的学者化倾向对宋诗也 有不利影响,书卷气的增 浓往往与生活气息的变淡 相伴随,当严羽指责宋人“ 以才学为诗”时,他无疑已 认识到这种影响的严重性 。 P3-5 “中国好书”作者全新力作,不下唐诗,比肩宋词,在这里读懂宋诗的筋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