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集/汪曾祺别集

受戒集/汪曾祺别集
作者: 汪曾祺|编者:顾建平|责编:瞿昌林|总主编:汪朗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20
折扣购买: 受戒集/汪曾祺别集
ISBN: 978753396020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散文化小说是抒情诗 施叔青 北京作家汪曾祺,四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小说之外 也写散文,不喜欢布局严谨的情节,主张信5由缰,为文 无法,接续其师沈从文,令散文化小说在大陆文坛独树一 帜.影响甚巨。《受戒》一篇,曾获一九八一年全国短篇 小说奖。 中国的各种运动,我是一个全过程 施:你是江苏高邮人,出身当地的书香之家? 汪:我祖父是有功名的,还是个会治眼病的大夫,父 亲种花养鸟、斗蟋蟀,注重生活情趣,自己有画室,我从 小也学着涂鸦,日后把绘画里的留白用到小说里来了。 母亲去世得很早,记得父亲糊了全套冥衣,用各色花 纸,单夹皮棉,讲究得很。我的启蒙老师就是高北溟, 《徙》里写的都是真事,他教我们读归有光、“五四”作 家的作品。 高中毕业,本想考杭州艺专,怕让人瞧不起,十九岁 独自到香港,经越南坐火车经滇越铁路到昆明,得了疟 疾,差点没能参加考试。我读的是中文系,选了沈从文先 生三门课,他教学的事迹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 文提过。记得沈先生曾把我二年级的作业拿给四年级学生 去学去看,他也公开说我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施:西南联大,的确出了不少人才…… 汪:美国有人专门研究西南联大的校史,才短短八 年,出的人才比清华、北大、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 当时宿舍、教室条件都很差,宿舍是草棚顶、土墙,窗户 上也没有玻璃,就是土墙上开个洞。抗战期间,大家生活 都很不安定,学生穷得不可想像,裤子破了拿根麻线缝 缝。为甚么能出这么多人才?我想是因为集中了当时北方 几个大学最好的教授,学校校风自由,你爱讲甚么就讲甚 么,谁也不管你。还有是很多教授教学生实行天才教育。 施:像沈先生的作文课。 汪:还有闻一多先生。 教授当中,只有朱自清先生上课是很认真的,他很不 喜欢我,他说我不上他的课。我当时在学校里经常不上 课,老是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到三四点钟,早上起来也 不上课。 朱自清教宋诗,他的教书方法很正规,每次都带一叠 纸片,照着讲,还留作业、月考。 施:记得你写的第一篇文章吗? 汪:前几年有同学找了出来,其中有一篇《花园》, 写我们家废弃的花园,带点回忆性质,也有点描写景色气 氛。最近编本集子,找出了一篇在二十四岁时候写的小 说,叫《小学校的钟声》,就是写离开我们的县里,在小 镇上遇到一个小学的女同学,含含糊糊的一种情绪。当时 很多人不同意我这种写法,说这是甚么社会意义?我的女 儿说我这一篇写得非常坦率。至于二十岁到二十三岁期间 的作品,一个是不容易找,一个是太幼稚了。 施:《职业》是何时写的? 汪:大约一九四五年,已经毕业了。 施:你是五八年才被打成右派,这很不寻常。 汪:当时每个单位都有指标,算算不够,把我补上去 了,就这么简单。我写过一篇很短的黑板报的稿子,对人 事工作提出一点意见,这稿子还是当时党支部再三动员我 写的,引蛇出洞嘛! 施:当了戴帽右派,让你下地劳动? 汪:嗯,到张家口附近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我主要 分配到果园里。《看水》这篇东西里的小孩实际上就是 我。 施:四年的下放!请谈谈你的感受。 汪:从某个角度说当然是很倒霉了,不过,我真正接 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知道农村是怎么一回事。晚上就 在一个大炕上,共盖一个被窝。虱子很多,它们自由自 在,从东边爬到最西边的被窝去。农民和我无话不谈,我 确实觉得中国的农民,一身很沉重的负担,他们和中国大 地一样,不管你怎么打击,还是得靠他们,我从农人那儿 学到了许多东西。 施:真正的下去改造自己哕? 汪:对,当时的反右派言论,让我从心里觉得自己是 错的,应当下地劳动改造。我体力不是很好,但尽力去 做,能扛二百七十斤重的麻袋,现在要我扛二十七斤,我 也扛不动。我这个人在逆境中还能感受生活的快乐,比较 能适应。 施:你一直有亲民思想…… 汪:主要是我小时候的环境,就是生活在这些人当 中:铺子里的店员、工艺匠人、做小买卖的这些人。你发 现没有,我笔下的小民百姓,没有坏人,有人写评论,说 我将所有人物雅化。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