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豪之家

美国文豪之家
作者: (美) J. D. 麦克拉奇 著 (美) 埃丽卡·伦纳德 摄影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09.20
折扣购买: 美国文豪之家
ISBN: 978753278342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J. D. 麦克拉奇(1945-2018) 美国诗人、作家、编辑。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会员,1996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美国诗人学会会长一职。生前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并担任《耶鲁评论》编辑长达数十年。发表过多本诗集,获得包括普利策诗歌奖在内的各类文学奖的授予或提名。 埃丽卡?伦纳德(1950- ) 著名摄影师。出生于纽约,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完成学业后移居巴黎。已出版超过14本摄影集,并为多种欧美报纸杂志供稿。作品以探索“自然之美”为主旨,在园艺摄影方面有着杰出的造诣。 \\\\\\\\\\\\\\\\\\\\\\\\\\\\\\\\\\\\\\\\\\\\\\\\\\\\\\\\\\\\\\\\\\\\\\\\\\\\\\\\\\\\\\\\\\\\\\\\\\\\\\\\\\\\\\\\\\\\\\\\\\\\\\\"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 果园之家,康科德,马萨诸塞州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1832-1888 在《小妇人》第十三章中,四姐妹和她们忠诚的朋友劳里出去野餐,打算玩一个叫做“空中楼阁”的游戏。每个人轮流列举一个心愿:“空中的楼阁,我们能梦想成真,能住进其中。”乔——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自己的化身,回答道:“进入我的楼阁之前,我想做出点了不起的事情——在我死后还能让人铭记的英勇事迹或者非凡经历。我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会时刻留心,打算有朝一日让你们大吃一惊。我想我会写书,通过写作发家致富,而且名扬天下:那么做挺适合我的,所以那就是我最喜欢的梦。”乔并没有发家致富、名扬天下,然而奥尔科特做到了。在她五十五岁去世的时候,作品版税达到了二十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她写的书卖出了一百万本之多。自从1868年《小妇人》第一部出版以来,《小妇人》及其后续作品都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奥尔科特家的性情可比小说中马奇一家古怪得多。在1857年搬进果园之家前,他们住过的居所多达二十处。一家之主布朗森?奥尔科特(1799-1888)是作家、锐意革新的教育家、超验主义运动的领袖,不过他的思想总是略显太过超前于他的时代,而且他这个人运气欠佳。尽管他人格高尚,目光远大,却相当不切实际,因此他的女儿路易莎曾经有一次又爱又恼地把他比喻为一个热气球,需要由脚踏实地的女性拉住气球的牵绳。他的妻子艾比?梅对丈夫、对自己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尽心尽力,但同时也是废奴主义者,是推动女权运动的风云人物,是这个国家最早的女性社会福利工作者之一。他们以与众不同的理想主义方式养育四个女儿,鼓励她们实现独立,保持热忱。责任和自我奉献是他们的为人准则。不过由于她们是女孩子,周遭社会的态度和期许尽管为她们父母所反对、所质疑,可或多或少还是产生了影响。比如艾比就对自己低微的女性地位感到遗憾。其余的所有生灵,她写道,“都据称是尽善尽美——但这样的祝福并没有降临在她身上——反倒是无言的诅咒——她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混杂着善与恶,难以言喻,天使与恶魔交替出现——我想上帝对这件手工品有点汗颜,因此对我们不以为意” 。不管怎样,虽然不同于寻常人家,但他们无疑是慈爱的父母。一家人终于安定下来住进果园之家,想必也让人觉得颇为宽慰。路易莎在日记中写道:“许多朋友到我们的新家作客。大家看来都很开心,这漂泊游荡的家庭终于扎下根了。”姑娘们儿时曾在隔壁山坡之家度过了好一段时光,那里的家庭生活——家务活儿和读书学习,游戏冒险和演出戏剧——奥尔科特都饱含深情地将其再创作进《小妇人》中。路易莎会散步到瓦尔登湖,和亨利?大卫?梭罗一起坐船游玩。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让她进入他的藏书室,她在里面阅读威廉?华兹华斯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不过家里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艾比在波士顿谋到一份工作,山坡之家也租了出去。几年后,路易莎和姐姐安娜开始教书贴补家用,路易莎的作品日渐发表。她最早出版的诗《阳光》于1851年问世,用的是福洛拉?费尔菲尔德的笔名。三年后,她的第一本书《花的寓言》出版了。然而,此时她妹妹伊丽莎白患了猩红热,家人担心她的健康问题,因此决定搬回康科德去。1857年, 布朗森以九百四十五美元的价格,从农场主约翰?B.摩尔手中买下这座两层两进的宅第。房屋就在他五年前卖给纳撒尼尔?霍桑的山坡之家边上,因为处处种着苹果树,他便命名为“果园之家”。一共有九亩地,一座庄园宅第,一座L型的佃户棚屋,后来他把棚屋向前拖滚了二十英尺,和主屋连成一体。奥尔科特夫人觉得这房子“适合养猪”,但她丈夫大张旗鼓地进行了装修改造。他把窗户扩大,围起门廊,加筑带壁柱的烟囱帽和三角墙,然后将整体都刷成棕褐色。因为果园以及房屋摇摇晃晃的状况,路易莎私下把这里叫作“苹果洼地”。不过,尽管她经常前往波士顿,这里却是她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家——她有生以来最为长久的安定阶段。正是在果园之家,她回忆过去在山坡之家的生活岁月,写出了《小妇人》。 她在卧室写作。终其一生,她一直想要有自己的房间,倒不那么是为了能够独处,而更是为了放飞想象。一家人搬到果园之家后,她和姐姐安娜共用房屋第一进的卧室,睡的是双人的雪橇式床。1860年安娜出嫁,这样一来卧室就是路易莎一个人的了。房间里摆满了必需品——装信的天鹅绒袋、针线篮、格子呢针垫、梳妆台和扶手椅,以及装有狄更斯和西戈尼夫人全集的书橱。正如小说中的乔那样,为了赚取稿酬补贴家用,奥尔科特几乎什么都愿意写。她写过内容耸人听闻的惊险小说,用诸如《三次试探》和《波琳的爱与罚》这样的书名。内战期间,她作为志愿者在华盛顿的军队医院里担任护士,并于1863年出版了《医院随笔》。包括《小妇人》在内的这些书,都并非在她应允拍摄照片时倚靠的那张精雕细刻的小写字台上写就。那是后来她有钱了才添置的。在此之前,她都是在她父亲用木板制作而成的书桌上写作,那书桌嵌在两扇窗户之间,面朝道路。那个年代,一些医生警告说“脑力劳动”会危害女性健康,作为一个父亲竟如此鼓励女儿成为作家,这在当时非常罕见。不但布朗森先生自己赞成,路易莎的母亲还送了她写作用的钢笔,伴随这份礼物而来的还有艾比创作的一首诗,开头为“哦,愿这支笔为你唤起灵感/在深藏于纯粹的诗意火焰之时……”路易莎自己对火焰的说法是“旋涡”,在处于旋涡之际,她会一天内写作长达十四小时。写《小妇人》的过程中,她曾一天就完成一章。她伏案奋笔疾书,最终握在手里的钢笔造成她大拇指严重损伤。不过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加上第二年她又出版了续篇,使得她能够为果园之家买入火炉和地毯,并且为家里雇请了帮佣。她还把最小的妹妹梅送往巴黎继续艺术方面的深造。 果园之家里到处可见梅创作的素描和油画。在路易莎卧室的壁炉架上,她画了落在枝头的猫头鹰,墙上还有一幅笔触精细的油画,画的是猫头鹰标本俯瞰着一本翻开的书——梅说猫头鹰让她想起路易莎。据说约翰?罗斯金很欣赏梅为书所作插图的风格,还指出梅是他所认识的对透纳画作临摹得最好的画家。在梅自己的房间里,四周墙上都是素描,包括康科德最受喜爱的画作之一,圭多?雷尼的《曙光女神》。她在楼下的工作室墙上也画素描,她父亲特地为她在那里安装了天窗。梅后来留在欧洲,展览画作,1878年嫁给瑞士商人兼音乐家欧内斯特?涅里克。第二年,她生下女儿,取名为路易莎?梅,昵称露露,女婴才七周大的时候,梅死于脑膜炎。不久,露露就在一位保姆和涅里克之妹的陪伴下,被送到路易莎姨妈那里,由姨妈悉心抚养,直到奥尔科特去世后,露露才回德国到父亲身边。(露露于1975年去世,享年96岁。) 四姐妹将梅的房间作为在家进行戏剧演出的更衣室之用,即便她们都二十多岁了对演戏也还是乐此不疲。这里有一只戏服箱,里头还有路易莎扮演罗德里戈这个角色的戏服——她在小说中对罗德里戈进行了诙谐有趣的描摹。她们会从后面的楼梯奔进楼下的餐厅,那儿是她们的舞台,一道门帘临时在房间和客厅之间拉起,客厅里坐着看得入迷的观众。二楼有安娜的孩子们用过的面积很小的儿童房、三间客卧和一间主卧。艾比的先祖的画像(包括主持了1692年塞勒姆女巫审判的塞缪尔?休厄尔)挂在墙上,房间里放着她的针线篮和圣经,绣着飞鹅图案的衬垫从侧桌上垂坠下来。 在楼下没有被用作诸如舞台上的卡斯蒂利亚城堡时,家里的餐厅楼梯侧面靠着一架美式簧风琴以及由布朗森亲手制作的大贮藏柜,里面摆设着艾比带来的嫁妆——梅的家族出自煤港的骨瓷器具。毗连的正厅,作为招待客人的主要场所,有一架查克林钢琴,一张马鬃沙发,沙发上方挂着布朗森的肖像,沙发上放着路易莎的“心情靠枕”,要是心情欠佳就斜靠着放,心情愉快的时候就竖起来摆。厅里设有装饰性的壁龛和窗台座椅,拱形壁炉前面是一块挡火隔板,梅在板上画了威严的摩西像。穿过进门的走廊就到达了布朗森?奥尔科特的书房,里面有写字桌、高脚五斗柜桌、可旋转的阅览架,以及布朗森以旧门板和破簧风琴盖板废物利用手工打造的一个书柜。1874年有位访客写下:“如果说爱默生的书房永远都是暮色当道,那么奥尔科特的书房则永远都是正午艳阳。”房间里源源发散着上下求索的干劲。他在1839年创办了神殿学校,指导原则是“孩童即书本,头脑的运转即是真正的系统”。布朗森担任过康科德主日学校的校长,虽则只有短短的一年;不过他的梦想在1879年得到实现,那一年他成立了以柏拉图学派和美国亚里士多德学派运动为原型的哲学学院,旨在哺育超验主义的理想,反对内战以来所察所见的知识上和精神上的匮乏。在果园之家后面,他建立了简易木结构建筑的学校,际上那是第一所成人教育的暑期学校,对男女都一视同仁开放招生。教室里和操场上都挤满了来听课的人,授课者包括威廉?詹姆斯和朱丽娅?沃德?豪(她要是不唱那首大名鼎鼎的《共和国战歌》,听众就不让她走)。随着1888年布朗森的去世,学校也就关停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在他果园之家的书房里回荡。书房里矗立着一座布朗森的胸像,胸像出自重要的雕塑家丹尼尔?切斯特?弗伦奇之手,他是梅?奥尔科特的学生,以其陈列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里的林肯坐像这一作品最为人所知。梅还在壁炉架底下涂写她父亲最爱的箴言,那是出自埃勒里?钱宁的名言:“山坡枉栽,海水空舀/倘若学识的圣坛匿于原野。” 布朗森?奥尔科特身上的奉献精神和顽固特质都传给了女儿路易莎,她伏案写作时,肩头上方就挂着一幅父亲的彩粉画肖像。她原本想把乔塑造成像她这般嫁给文学的老小姐,但忧心忡忡的读者们写来的信件铺天盖地,敦促她把四姐妹都嫁出去。她的出版商也一样。虽然她此前“乐得自顾自划桨行独木舟”,但最终还是把乔嫁给了讨人喜欢的老巴尔教授,他的教育理念和布朗森?奥尔科特如出一辙。在她生命的尽头,尽管处于病痛折磨之下,人又住在疗养院,她却突然动身前去探访不久于世的父亲。她跪在波士顿他的床边,低语道:“父亲,你的路易儿来了。你躺在这儿这么幸福,心里在想什么呢?”布朗森握住她的手说:“我就要上去了。跟我一起吧。”路易莎吻了他,说:“哦,但愿我可以。”而实际上她确实可以。她父亲去世两天后,她也与世长辞。在他们共同的葬礼上,演讲的人颂扬道:“她相当于她超凡脱俗的哲学家父亲的明晰易懂之版本,只是更平添了文学天赋。她以水晶般明净的语言,将这位神秘主义思想家无懈可击的真理转述为大家熟悉的母语。她无疑是广受欢迎的他。”不,她之所以广受欢迎都是源于她自己,因为她在她最出色的著作中讲述了发自内心的真理。 \\\\\\\\\\\\\\\\\\\\\\\\\\\\\\\\\\\\\\\\\\\\\\\\\\\\\\\\\\\\\\\\\\\\\\\\\\\\\\\\\\\\\\\\\\\\\\\\\\\\\\\\\\\\\\\\\\\\\\\\\\\\\\\" \\\\\\\\\\\\\\\\\\\\\\\\\\\\\\\\\\\\\\\\\\\\\\\\\\\\\\\\\\\\\\\\\\\\\\\\\\\\\\\\\\\\\\\\\\\\\\\\\\\\\\\\\\\\\\\\\\\\\\\\\\\\\\\"【编辑推荐】: 本书既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作家传略集,也是一本精美的居家摄影图册;既为我们展示了作家创作经典之作时的生活环境,也彰显了他们不同凡响的居家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