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19.70
折扣购买: 三字经/品读经典
ISBN: 9787558114823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宝祜四年(1256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20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20余种、600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字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修改或增加。关于版本变化,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学者章太炎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广的版本。 本书在综合了大众普遍接*的版本的精华的基础上编辑而成,但是由于主体部分来源于南宋时的版本,故仍署名王应麟。
说完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开始针对* 教育的孩子,讲的就是孩子自己也要把握住*佳的学 习时间一一也就是十三岁以前。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做到时时督促自己 的孩子好好学习,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会选择让自己的 孩子去吃苦,从中磨炼他们的意志,这样以后无论遇 到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有去承担的勇气,才能够成大 器。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也说:“爱之能勿劳 乎?”果真爱你的孩子,就要使他发奋学习,使他知 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爱也就变成了伤害。而孩子 自己则*要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要学会监督自身在各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养成 很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成就伟业。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小的 时候,曾有一段时间**贪玩,不用功读书,但在老 师杜子野的谆谆教导下,他懂得了“幼不学。老何为 ”的道理。从此,王安石刻苦学习,并养成了看书的 好习惯。一*,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 的花,从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 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 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 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 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 对王安石说:“这里有九百九十九支毛笔,其中有一 支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支,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 你自己寻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 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 说:“你只有用每支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 ,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 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苦读 诗书,勤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支毛笔。可是这些 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 “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支生花笔呢?”杜子野 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 大字送给他。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 百九十八支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支。**深夜,他 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 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 卜挥而就。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 我找到生花笔了!”从此,王安石用这支“生花笔” 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 支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 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朝大书法家、诗人颜真卿在《劝学》中写道: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见读书要 趁早,这样才能够以足够的学识来闯荡天下,让自己 的知识能够有所用,自己也才能够真正有所作为。 孩子自己要懂得少时立志,而父母和师长则要懂 得让孩子要从小开始读书、立志。中国古代教学育人 ,就具有早抓、抓小的特点。唐代的韦述就是一例证 ,他到十岁时就读了两千多卷古书,撰写了唐史三十 卷。 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