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0.20
折扣购买: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
ISBN: 9787521721171
许卫红,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秦都咸阳城大遗址项目考古领队。曾参加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掘二十余年,在任一号坑第三次发掘领队期间,用棉签和医用手术刀“剔”出诸多精彩。 《百家讲坛》“镇馆之宝”主讲人、一席演讲者。已出版《说说秦俑那些事》。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 许宏 推荐序 卫红女士在继《说说秦俑那些事》(三秦出版社,2015 年)之后,又有这本面向公众的新著问世,可喜可贺。她约我这个本家同行写几句话,当然恭敬不如从命啦。 其实这位曾主持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的考古领队、微博圈里著名的“探方里的资深美人”,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不必由我来赘言。但她后来的举动与收获,真的令人敬重有加。 我一直自诩是考古界搞“不动产”的,执掌“最早的中国”、最可能的夏都——二里头遗址 20 年,最得意的成果是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井字形大道)、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最早的围垣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这些搬不走的遗产,其珍罕程度和历史意义,甚至远超国宝级文物。但这又往往是令考古人望而生畏的。谁都知道如以此为志业,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这些在“性价比”上显见的问题。事倍功半的事儿,没有点情怀支撑,是很难做下去的,尤其在我们这个伟大而浮躁的时代。 如果说本人的决意,还来自而立之年初任领队时的那股锐气,那么,当听说俺的本家卫红女士竟然在不惑之年,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又转战咸阳城,吃惊之余是叹服,叹服之余,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在本人梳理出的中国上古时代“大都无城”这一文化现象中,秦咸阳城是一个典范,由于没有大城圈,也是最说不清楚、最不易捋清结构布局的。但后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卫红女士接手之后,率其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探寻,秦咸阳城考古有了如此收获和突破性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这本书从秦始皇身后的“兵”说起,而后转向了秦始皇生前的“城”,向我们展现了一代秦都“不动产”和遗物两大类文化遗产之美,以及考古人的探索足迹与心路历程。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执着,她的投入,她的挚爱,她的温度。 这样,我跟卫红女士就有了进一步的缘分。我在论文、讲座中多次提及自己的中国古史观和文明观。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可分三大期,其间有两大节点。第一个大的节点是二里头,那是从“满天星斗”的多元古国(邦国)时代,演变为“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时代 ;第二个大的节点,则是秦王朝,它开启了“皓月凌空”的一体一统化的帝国时代。而我和卫红女士就是二里头和秦咸阳城这两大历史节点上的“大都”考古人。惺惺相惜。 扯远了。说到这本新书,你能看到作者这枚考古“女汉子”婉约 的一面。她在书中娓娓道来 :“我在兵马俑坑里,看到皮盾、战鼓和木车,在咸阳城骨器工厂里,找到了带具、圆环。这些考古发现使我看到了别样的秦人,有不一样的平和、有序、耐心、细腻,不乏生活的情趣。”是的,机遇属于有准备者。髹漆绘彩的竹、木、皮器及织物等的清理,在理念和技术层面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让其“复活”,重见天日的。捧读这本书,你能从考古清理之细、描述之细,感受到学者之细和女性之细,感受到二者相加之后,在书中处处显现出的细节、细心、细腻之美。 “脑洞”,是卫红女士书中出现频度特高的一个词儿,既用作名词,更是很时尚地活用为动词 :“我发现自己对考古发现的细节真的很喜欢脑洞。”是的,考古需要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确像作者说的那样,可以将考古发现“提升到情境研究的高度”。作者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又经常带我们走进轻松诙谐、时空穿越的“脑洞”世界。“考古其实就是给现实生活找原宗。”这在细腻之外,又让作品平添了某种宏阔的、贯通古今的大气。 读卫红女士的文字,我想起了著名女学者扬之水老师的名物研究。其作品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旁征博引,让人应接不暇,当然受益匪浅啦。读这本书的感受也一样。 要之,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一本有用的书。 是为序。 许宏 中国 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作者 2020 年初秋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马伯庸 推荐序 我和许老师的缘分,要追溯到 2019 年的夏季。当时因为机缘巧合,我获准前往秦宫六号宫殿遗址去考察,接待我的,正是许老师和她的学生。许老师极为健谈,先在办公室打开电脑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一番概况,然后又不辞辛苦冒着烈日带我们去考古现场,亲身体验一把秦宫六号宫殿的壮观与博大。 说是考察,其实更像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许老师一路侃侃而谈,讲了许多不为公众熟知的考古细节,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让我浮想联翩,涌现出想写篇小说的冲动。她的讲解有一个特点 :细致。从不潦草地讲讲套话,也不动辄上升到高屋建瓴的层次,每一处都扎扎实实地深入到极微小的细节,同时又能从这些极微小的细节出发,推演出一个宏大的场景,使之真切可信。比如我们曾参观秦宫里的一处浴池,许老师从鹅卵石的铺设方向讲到陶管下水道的布局,无数细节拼凑在一块,古代帝王泡澡的日常生活状态便浮影而出,充满动感。 事实上,考古和推理破案有点像,两者都是从细枝末节的线索出发,用逻辑与想象力将其串联在一块,还原出事情的真相。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很像是一位福尔摩斯或波洛。 除了过硬的专业见解之外,许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有一种澎湃的激情。我至今还记得她办公室前贴的那一副对联 :大秦博望证一统,后赵丰货显传承。横批 :留住文明。因为她们曾经挖到过一件秦代铜饰,上有“博望”二字 ;又在秦宫遗址的沟渠里挖出过一枚“丰货”铜钱,乃是后赵时期的产物。两件文物不大,但都颇有文化价值。以这两件文物来写对联,足见许老师对于考古事业以及传统文化那种深切的热爱,以及博大的情怀。考古对她来说,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个值得花一生去守护的理想。 参观结束之后,许老师送了我一本她写的《说说秦俑那些事》,说是讲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我本以为是考古报告,心想着哪天闲了再看。没想到就在从西安飞北京的飞机上,我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 它确实是一本考古现场挖掘报告,但文字处理得相当轻松,深入浅出,既保留了报告的严谨,同时还掺杂了一些基本的常识普及,再加上许老师个性十足的议论风格,可读性非常强,干货十足。 比如为控制环境突变所采取的措施,比如层位甄别发生的错误,都是很细致的工作描述。更有趣的是兵马俑的许多小彩蛋 :彩俑怎么被一刀刀剔出来?秦军 军 服的徽章是如何被发现的?出土兵 器柄上的重英绘彩样式如何?甚至有些陶俑的胳肢窝里居然还写着字,这都是什么字?干 用的?这些有趣的小细节,是别的书里所看不到的,非亲身经历者写不出来。 可惜那本书的印数不多,许老师只是偶尔拿出来送朋友。我读完之后,不免有些遗憾。明珠璀璨,岂该蒙尘,应该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风采。幸亏中信出版社慧眼识珠,与许老师约稿,请她将三十年的考古经历娓娓道来,出版了这本《考古有意思 :秦始皇的兵与城》,算是一件大功德了。 按许老师的话说 :“希望所有人能读懂挖掘的精髓,与挖掘人一起分享赴约两千年前的特权。” 是为序。 马伯庸 2020 年 9 月 小说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发掘现场趣事,秦兵马俑和咸阳城遗址考古领队带你探秘秦朝; 从烂土、残砖、碎陶片中,还原史书缺失的秦国细节,开脑洞,查文献,找证据,精彩程度堪比福尔摩斯探案; 受邀参加《百家讲坛》《一席》《国宝故事》的考古大咖写给文博爱好者的扫盲书,真正看懂兵马俑、秦陵及其他陕西省出土的重要文物; 收录陕西、河北、甘肃、新疆等博物馆大量尚未对外展出的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如秦始皇3号宫殿出土的壁画、兵马俑纹饰手绘线图等。 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领队的考古“寻秦记”,盗墓小说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发掘现场趣事,袁仲一、马伯庸、许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