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首尾圆合条贯统序:李渔“结构第一”的编剧理论研究
ISBN: 9787521215649
唐志,1989年生,中央戏剧学院助理研究员。2007年以专业成绩全国第一名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并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编剧理论与技法、编剧学理论。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发表戏剧类名家访谈、专题文章数十万字,参与科研课题多项。
一、弦歌不绝 李渔生活的时代,距离今天已经四百余年了。从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帮闲文人”,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眼中,领先于时代的“职业作家”,李渔其人和他的作品一样,总是在不同的时代引发着人们新的兴趣。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觉世稗官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李渔一生,成长于江浙的如皋、兰溪,少时家境富裕,“园亭罗绮甲邑内”①,后经历了家道中落,乡试不第,由明入清等巨变,移居杭州、金陵,开始了“卖赋以糊其口”② 的职业文人生涯,最终殁于杭州。以现在的眼光看,远离了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正途的李渔,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他首先是一位集编剧、导演、制作于一身的全能戏剧工作者,他写作了大量传奇,其中《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凤求凰》《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等剧以《笠翁十种曲》为名风行于世,流播海外;① 他拥有一个由他的姬妾组成的家庭戏班,他自度梨园法曲,亲自上场教习,携一班女乐穿梭于达官贵人府邸间,深受欢迎。他还是一位生活美学大师,著有传世的美学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他也是一位小说家,著有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他还是一位商业意识极强,兼写作、编辑、出版、运营、维权数职的文化商人,开设有著名的“芥子园”书铺,编印了《芥子园画谱》《笠翁诗韵》《笠翁词韵》《名词选胜》《尺牍初征》《资治新书》等知名教科书和普及性文化读物。 不同于传统文人的创作,李渔的创作是深深意识到读者和观众的存在的。他的文字、戏曲并非文人自娱或抒怀的工具,而是指向性极强、能给他带来收入以维持家庭运转的工作;他的读者、观众也并不仅限于有文化的士大夫阶层,还包括了没有学识的妇女儿童在内的一般民众。因此,他的舞台作品,大多是具有喜剧色彩的通俗爱情剧,追求新奇的构思和精巧的结构,常常以意外、偶然、误会、乔装化身、戏中戏、情节翻转等技巧达到引人入胜的剧场效果,强调戏剧的整体性和娱乐性。日本李渔研究学者冈晴夫评价道:“他的创作风格使人强烈地感觉出的特点,就是带着技艺非常精湛的职业手艺人的味儿。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是一名手艺人风格的艺术家(artisan)。不少作家出于文人的业余爱好也创作了戏曲,但李渔跟他们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有着明显的界限。李渔的剧作与其说是文人、读书人的创作,还不如说是其以精通实际舞台表演的行家自居所编导成的戏曲,其戏曲创作上的独创性也因此而被认识。”① 独特的审美品味和高超的编剧技巧,使《笠翁十种曲》在清初的戏曲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康熙六年(1667),郭传芳在《慎鸾交·序》中说:“十年来,京都人士大噪前后八种。”② 李渔在《笠翁一家言文集·答陈蕊仙》中也自夸道:“此曲(《风筝误》)浪播人间几二十载,其刻本无地无之。”③ 直到乾隆年间,李调元《雨村曲话》中还记载着曾见苏人演《奈何天》的事。除了在国内盛行,李渔的作品早早就走出了国门,产生了国际影响力。据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记载,《笠翁十种曲》在清代已传入日本,“《十种曲》之书,遍行坊间,即流入日本者亦多,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①。十九世纪末,李渔的剧本还传入欧洲,A.佐托利《中国文化教程》一书即收录了《慎鸾交》《风筝误》《奈何天》的部分内容,以拉丁文译出。 在中国当代戏剧的舞台上,李渔作品的身影也从未远去:2000年,北京人艺推出由著名演员濮存昕、徐帆主演的话剧《风月无边》,该剧以“戏中戏”的结构将李渔的传奇人生和他的作品《比目鱼》形成互文;2012年,由香港导演关锦鹏执导、昆曲大家汪世瑜出任艺术总监的昆曲《怜香伴》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引发热议;2017年,北方昆曲剧院推出“观其复”版《怜香伴》;2021年,北方昆曲剧院时隔三十年再次排演《风筝误》……检验剧本生命力的最终是舞台和观众,在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些写于数百年前的文字,从纸上跃为剧场里的红弦翠袖,烛影参差,这足以说明李渔及其作品的不朽魅力。 明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是中国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建立了理论内容丰富、自成系统、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本书通过李渔的创作活动,特别是其创作剧本的全面分析,深化了对“结构第一”编剧理论的认识,括清了一些理论概念,更清晰地解释了李渔编剧理论的范畴性、 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及它的文学体制性,不仅对现有的李渔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补充, 也为当下的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习思路。本书是中央高校科研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