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天赋

人类天赋
作者: (爱尔兰)乔·格里芬//(英)伊万·泰里尔|译者:刘勇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8.60
折扣购买: 人类天赋
ISBN: 9787512016750

作者简介

刘勇,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已发表译著《商值》《温莎夫人传》《达·芬奇笔记》等近十部。 伊万·泰里尔(Ivan Tyrrell),英国著名教授,曼得费尔德学院院长,人类天赋学院(Human Givens College)主管,欧洲治疗研究院主管董事,人类天赋法治疗师,主要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 乔·格里芬(Joe Griffin),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治疗师培训方面,经验丰富,影响深远。他与伊万·泰里尔合著了五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追求完整 我们跟所有的生命有机体(包括植物以及最低等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即在生物 方面,我们都遗传有一种“内在天性”,这种天性始 终在寻求适当的环境刺激因素,目的是想要适当展现 。当我们研究其他生物的时候,很容易明白这一真理 ,但是却很难明白人类自身,因为我们在生活的每时 每刻都置身其中。 每一个微气候环境养活的植物换到别处就不能存 活。例如南美洲热带丛林的湿热气候养活超过8200种 兰花,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定要求:合适的土壤条件 、养分、温度、光照与授粉潜能。微气候环境越特殊 ,植物就越罕见、奇异。某种植物越常见,它需要的 环境复杂性就越小,而适应性更大。一名园丁看到某 种植物长势较差,立刻就明白其原因在于环境不当— —例如,水分太少或太多——阻碍这种植物健康成长 ,或者,这种植物得了某种病害,其生物完整性被破 坏了。 在基本层面上,所有生物都寻求营养更新自己, 然后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循环利用。例 如,氧气作为植物生命排出的废气,变成了动物生命 的能量来源。 如果我们像园丁研究植物一样看待人类,我们可 以提问:这种生物需要什么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养 分,才能够成功地让其内在天性结出硕果?我们还可 以寻找哪些有可能妨碍这些内在天性模板与广阔的外 部世界相连的因素。只是,人不是植物,如果我们想 要健康成长,那么我们不仅需要物质养分,还需要智 力、情感以及精神养分。而且,虽然植物“知道”自 己如何生长,但是小孩和大人需要精心的引导才能够 优化他们的自我发展过程。 对意义的追求 “对意义的追求”是人类天赋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促使我们撰写这本书。人类这种想要了解万物的天 生欲望由来已久,它最初源自于原始生物想要独立运 动的进化能力。确实,运动是大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 原因,大脑的演化主要是用来控制运动、预测运动的 结果,以及记住过去运动的结果。相比之下,植物从 来没有演化出大脑,因为它们不需要这样做。(有一 种名叫海鞘的微小海洋生物,它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像 蝌蚪那样到处游动。海鞘有大脑和神经索,用以控制 自己的运动。但是,当海鞘成熟时,就依附在岩石上 ,像植物一样固定在一个地方。然后,它就把自己的 大脑和神经索消化掉,因为它不再需要使用这些东西 。) 控制运动的大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关键。它 涉及:构想一个关于做什么的想法,计划做出回应, 然后付诸实施。(当我们想要从书架上取一本书,大 脑就会从能力方面刺激这种运动。)大脑能力极为重 要,因此,初级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都位于额叶, 这里是大脑最发达的部位之一,不仅决定着我们注意 力的导向,而且决定着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 。 额叶似乎还决定着意识自身,这就是它被称为大 脑的“执行”功能的原因。运动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 。 当代对意义的研究极为复杂,远比对原始祖先( 例如,海鞘)的大脑研究复杂得多。现在的研究向多 维度延伸:远至已知宇宙的边缘,小至亚原子层次— —甚至超越时间和空间。自从旧石器时代文化爆发的 洞穴艺术开始至今的35000年间,人类对意义的追求 超越了对日常生存的需求,一些杰出的人物和群体冲 锋在前,他们把自己的知识代代相传。最初,在前灵 知(“知道之前”)的萨满教传统中,人们崇拜棍棒、 石头和动物,他们借此探索人类天性及其周围的现实 世界,通过一种被今人通常称为“精神”的框架,表 达并传授他们的发现:一种夹杂着令人兴奋的活动、 信仰、仪式及体验的流体混合,它们都涉及达到并利 用变异的意识状态。我们现在无须囿于那时的历史和 意识形态框架,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些“精神”研究者 是在寻求人类进化的内容,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展现人 类的内在天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解开外部自然的秘 密。这种努力最终产生了灵知(“知道”)的进化。本 质上,他们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想要更好地理解现实的 科学追求,通过完善他们的感知器官,更好地看清自 然的本质。他们中间的一些灵知导师始终站在自己时 代的意识形态之外,坚持认为每一个人身上都拥有更 丰富的人格的潜能,或称感知:如果要发展这种内在 感知,就必须首先认为它具有这种可能。因此,它的 基础必须依赖完善的想象。 一个人为了获得更聪明_的感知能力,就需要做 好准备(换句话说,即适当的环境输入)。准备活动的 一个关键部分要求他克制或约束性格中的消极因素, 这些因素阻碍甚至使他无法获得完善的感知。这些消 极的禀赋包括虚荣、贪婪及自我痴迷等。例如,一个 人受到痴迷驱使,就无法后退一步看穿事物的本质。 同样,一个人被情感奴役,就不能取得进步,因为强 烈的情感击败了完善的感知,正如喧嚣的喊叫声淹没 轻柔的低语声。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