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详注讲解本)

《经典常谈》(详注讲解本)
作者: 朱自清|编者:侯会|责编:王海燕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3.40
折扣购买: 《经典常谈》(详注讲解本)
ISBN: 9787108076687

作者简介

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撰有专著《〈水浒〉源流新证》《〈水浒〉〈西游〉探源》《食货〈金瓶梅〉》《物欲〈红楼梦〉》《银字〈水浒传〉》等。20世纪90年代,作者面向青少年读者推出学术普及读物“文学五千年”系列,后更名为《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和《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讲给孩子的国学经典》和《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等,深受青少年读者欢迎。

内容简介

“四书”第七 精彩文摘 【题解】“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的合称。《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 中的篇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这两部在宋代也进入儒家经书 序列,“四书”也因此在“四部分类法”中归属于“经 部”。这四种书,最初为宋代学者程颢、程颐所推重, 视为初学者入门书。至南宋学者朱熹,将这四种书加以 注释整理,编为《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在后世被官方 定为科举用书,影响至为深远。 【原文】“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 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 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 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 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 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 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 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 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 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 ”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 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 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 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 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 年(1313)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 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 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 《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 ”;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 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 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于《中庸 》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关于《大学》 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 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 》《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 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 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 《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 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 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 从2023年起,《经典常谈》被列入人教语文八年级下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该书是朱自清先生八十多年前写成的。为帮助中学生和一般读者了解古书,他用十三篇简练平易的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 海里去”。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本著作,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可能是文字上的,更可能是表述习惯上的,术语上的,或文化背景上的。首先,书中所介绍的内容,是今天的小读者并不熟悉的学术领域;而且简练的文字与密集的知识点是天然伙伴,有些地方,层次细密,颇多转折。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术基础,不要说中学生,就是中学语文老师,读起来都难免感到费劲儿。 侯会教授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对《经典常谈》进行条分缕析的题解、评介和注释,并遴选文章所述经典的原文及相关的朱自清其他论著等,编为“参考资料”,酌加注释或译文,让小读者立马接触有代表性的经典原文,“尝鼎一脔”。这样做,不但能解决师生的阅读学习的困难,还能帮助他们对经典进一步深入了解,相信会受到中学师生和一般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