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0.00
折扣购买: 帝国经济风暴:大清帝国最后70年
ISBN: 9787213101847
历史学硕士,曾发表过多篇经济学论文,并结合自己的历史学背景与经济学研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经济学角度的深入研究。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八月,随着嘉庆帝的意外身 故,年已38岁的爱新觉罗· 曼宁在一众大臣的拥戴下, 接过了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帝 国。他改元道光,希冀中国 走上光辉大道。然而短短20 年后,就发生了鸦片战争, 进而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 命运。这段历史是屈辱且不 幸的,中国人在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的泥沼中挣扎了百余 年。每每谈及此事,我们常 常会将责任归咎于统治者的 昏庸无能或民众的麻木无知 。如同人们对传统历史人物 的解读一样,国家强盛是因 为有忠臣良将,内外一心: 而社稷衰颓就必然是主昏臣 奸,钩心斗角。尽管这种脸 谱化的描述很容易帮助我们 解构大时代的悲剧,但这样 往往难以窥见其背后的根源 。以道光皇帝为例,他不同 于我们固有认识中昏君或暴 君的形象,他曾经亲手击毙 闯入宫中的白莲教徒,即位 后也是出了名的节俭。后人 评价称:“嘉庆以后,武力 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 ,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 ,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关心 民生、坚决反对浪费的统治 者,却在中同跨人近代历史 的这个重要节点上做出了种 种昏庸之事,而民族英雄林 则徐个人的不幸遭遇正折射 出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风云 变幻。 对一般读者而言,看待 历史往往会以各种重大事件 为中心,看各类英雄人物在 历史的舞台上施展手段,似 乎趣味无穷,可对更深层次 的经济及金融货币政策的思 索却毫无兴趣。清朝作为中 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是 在吸取了历朝历代兴衰成败 之教训的基础上,方能以几 十万之众统治中国近300年 。如果说统治是一门艺术, 那清朝统治者的手段是非常 高明的。另外,其财政管理 体制也颇为完善,强大的中 央集权带来了财政权力的集 中,各项度支也有了系统的 规定。清政府完全可以以财 权为链,牢牢地锁住地方上 二不听话的大小势力,或是 羁縻边疆上那些蠢蠢欲动的 部族首领,并在此基础上维 持军队对中央政权的忠诚, 最终构筑起整个帝国稳固的 根基。可一片欣欣向荣的背 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忧患, 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 ,这套看似完备的财政体系 竟以惊人的速度崩溃,并连 带引发了整个政治体系的动 荡与解体。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简 单地批判当时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并不足以 说明问题。清朝分析了历代 王朝覆灭的原因并进行了有 针对性的调整,避免了很多 问题,即使相对于其他惨遭 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殖民地 ,清朝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但它的统治集团没有想到 ,时代终究会变化,清朝始 终有它作为一个古代封建王 朝的局限性。僵化的政治体 制和崩溃的财政体系使它不 能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根本性变革,因而“历史周 期率”的魔咒仍如梦魇一般 挥之不去。偌大帝国多少才 俊之士,却只能用旧有的思 维解决问题,无法适应工业 时代的到来,只有当洋人的 坚船利炮抵在眼前时才大梦 初醒:“时代变了。” 饱受屈辱之后,清政府 尝试变革,也渴望变革。他 们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建设 工厂,制造枪炮,聘请洋人 ,努力向工业化的目标奋进 。一些近代落后国家就是通 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土耳其和日本就是如 此,可清政府却因《马关条 约》赔掉了几十年的辛苦积 累,从此不可避免地走上了 覆亡之路。正如很多王朝的 覆灭一样,清朝的晚期也饱 受财政紧张的困扰,即使尝 试过多次财政改革,甚至建 立现代金融制度,可还是于 事无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 看着这条绞索一点点地勒进 自己的脖子,以屈辱的姿态 死去。如果没有看到实行这 些财政措施所引起的一系列 复杂的连锁反应,就难以真 正认识晚清财政困局的形成 原因及其经济改革的发展规 律。但我们知道,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晚清及至近 代一系列的重大变局背后都 离不开经济的推手,它悄无 声息地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 的格局,给予今人无尽的深 思。 清帝国作为一个领土广 袤、资源富足的庞大帝国, 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 ,不过立国200多年后,也 陷入了灭亡的境地。而且, 清帝国的灭亡与以往封建王 朝相比,蕴藏着更深层次的 经济原因。其中,作为中国 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无 疑是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当 我们将目光放到战争之前, 会发现有许多看不见的隐患 在此前已经埋下。 鸦片和茶叶这两种看似 普通的经济作物是如何伴随 着新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改变了整个东方贸易格局的 ?小小的一两白银又是如何 撬动整个庞大帝国根基的? 鸦片战争真的可以避免吗? 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 局”,清朝君臣又会做出怎 样的抉择?P3-5 《中国国家历史》杂志、澎湃历史驻站作者张昕冉作品,有趣、有料、有辨析、有考证,展现改革、革命与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