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0.90
折扣购买: 名人传/经典译林青少版
ISBN: 9787544744430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这就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一七七年十二 月十六 *出生于科隆的波恩附近,一所破旧房子的小阁楼上 。父亲 是一个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 仆,一个 厨师的女儿,*初嫁给了一个男仆,丈夫死后再嫁给 了贝多 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十分艰苦,缺少家庭温暖,不像莫 扎特那 样有家人呵护。父亲把他当成神童一样炫耀。才四岁 时,贝多 芬就整天被关在房间里练琴,没有任何休息和娱乐的 时间。 如果不练习,他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不仅如此,贝 多芬还从 小就要为生计烦恼,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十一岁 时他加入了剧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成为了一名大风 琴手。 十七岁那年,贝多芬亲爱的母亲得肺病死去,这让贝 多芬变 得*加忧郁。酗酒的父亲无力照顾家庭,从这时起, 贝多芬便 成了一家之主,照顾着两个弟弟。这个不幸的童年在 贝多芬 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伤疤。幸运的是,他在波恩的布 罗伊宁 家中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依靠。在这里,他遇到了比 他小两 岁的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贝多芬教她 音乐和诗 歌,她也成了他童年的伴侣,两人之间也许产生过感 情。后来 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了贝多芬的 好朋 友。他们三人一生都保持着美好的友谊,常常书信往 来。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悲惨,但他对这段时期永远保 持着一 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在 维也纳及 其郊区度过了几乎整整一生。虽然远离故乡,但他却 从未忘 记在他生命*初二十年中生活过的位于莱茵河畔的故 乡,以 及故乡那条大河。他称这条河为我们的父亲河。美丽 的故乡 成为他少年时代心中的美梦。他一辈子都忠诚于他的 故乡。 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都一直盼望着能再回到故乡 ,但却 始终未能如愿。在给韦格勒的信中,他写道: 我的故乡,那块我初见光明的地方,在我眼前始 终是那 么美丽,那么清晰,就像我离开时那样。 一七**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并迅速在整个欧 洲蔓延 开来,贝多芬也深*影响。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聚集 地。一七 **年五月,贝多芬进人波恩大学学习,听**的厄 洛热.施 奈德讲授德国文学。一七九二年,欧洲各国为干涉法 国革命 发动的战争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搬到了 音乐之 都维也纳。*当时爱国情绪的鼓动,贝多芬将弗里贝 格的战 争诗谱成了乐曲:一首是《行*曲》;一首是《我们 是伟大的德 意志民族》。可是,尽管他讴歌了法国革命的敌人, 革命还是 不可阻挡地征服了他的心。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紧 张,贝 多芬却和法国人有着亲密的交往。言谈间贝多芬常流 露出共 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期,贝多芬充满着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力 量。一七 九五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他个人的**钢琴演奏会 。一七 九六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 行,但我的 天才终究会获胜。”朋友们都认为贝多芬高傲而粗野 ,令人讨 厌,而且说话时外省口音很重,但只有他少数亲密的 好友才 知道他有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在给里斯的信中,他 曾写道: “只要我有钱,我的朋友就什么都不缺。”在贝多芬 的心中,他 的艺术应当造福于穷人。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七九六年,贝 多芬耳聋 了。此后,贝多芬*夜忍*着耳聋的折磨。在刚开始 的好几年 里,他瞒着周围的人,连*好的朋友也不告诉。他避 免与人见 面,怕他的耳聋被人发现。直到一八。一年,他再也 忍不住 了,便将这个秘密告诉了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 阿门达 牧师: 我亲爱的、善良的、真挚的阿门达……我多希望 你能常 在我的身边!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至极。要知道我* 高贵的 一部分,我的听觉,已经大大地衰退了。就是咱们在 一起的那 个时候,我已经感觉到这病的一些先兆,但我没有说 出来,从 那以后,*是越来越严重……我当然希望能痊愈,但 希望很 渺茫,因为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不得不过着 凄凉的 生活,避开我一切心爱的人和物……我不得不伤心地 隐居起 来……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