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念在家山

所念在家山
作者: 孙重人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所念在家山
ISBN: 9787020144556

作者简介

孙重人 资深旅行者,深圳作家协会会员。爱好阅读和旅行,关注博物学和自然人文生态,曾多次自驾行走中国西部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已出版《书缘》《读来读往》《野性的旅程》《荒野行吟》《远山孤旅》等读书、旅行札记作品,其中《荒野行吟》一书曾获“中版好书2017年度榜∕文学艺术十大好书”和第四届“深圳十大佳著”(非虚构文学)。

内容简介

唯有书香能致远 修水多书院,这次我们来到黄庭坚故里,参观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高峰书院。高峰书院建于双井杭山的高峰之下,故得名。经重新修整后的书院,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依旧是四合院样式,但面积扩大了许多,通过内涵和外延的延展,成为一个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展示馆。高峰书院建在双井村中心位置,与黄庭坚故居、黄庭坚“山谷园”和“双井进士园”相邻,成为双井旅游核心景区。 如今的高峰书院是一座仿古新建筑,结构典雅古朴。建筑外墙高耸,砖石结构,下面座基为青砖,上部为刷白墙体,广场上的两尊石雕像分别为周敦颐和黄中理,以彰显他们为修水书院发展所做贡献。建筑正中分层次递升,寓意“书山有路”,顶部用琉璃瓦、飞檐造型,大门最上方设计一幅孔子像,之下为高峰书院匾额。大门两侧对联引用黄庭坚的两句诗,上联“万卷诗书宜子弟”,下联“十年树木长风烟”。人还未走入书院,就能感受浓浓的书香味和修水的地域人文气息。 进入高峰书院内,首先是一块照壁。照壁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前书“学规”,后撰“朱子读书法”。书院照壁之功能,我以为,一为遮蔽视线;二为藏风聚气;三是用“学规”“朱子读书法”警示学子。照壁后面为一尊“万世师表”孔子青铜立像。进门之后往两边走,分别为修水历史人物作品展示、书院文化介绍等展览室。其中一间教室模拟古代书院教师、学生上课的情景,人物蜡像栩栩如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位老师,六个学生,此情此景,我特别想坐入其中体验一回。 中国古代的书院,始于唐,兴于宋,清朝时,由于书院科举化,从而达到顶峰。纵观各个朝代书院的发展,江南之地的江西始终都为重镇,数量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参观高峰书院的书院文化介绍展览室,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书院历史发展脉络。 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两种形态,官学与私学。书院表现为私学,它不同于官学,甚至还刻意与官学保持着一段距离。书院的办学形式灵活,开放式,不设门槛高低,不分贵贱贫富,不论地域,秉持独立办学,“大公无类”为各地书院办学的准则。“种田不好荒一年,教儿不好害一生”这一道理,助推了书院的发展。同时,各地书院均注重学术争鸣和讲会自由,倡导自修和独立性。它尊崇传道济世、经世致用、尊师尚礼、质疑问难的办学方式,致力于教书育人,甚至在管理方面还比较民主。 古代书院培养的对象不唯政治精英,而是偏重学术,于是迎合了民间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书院逐渐形成三大功能,一是讲学,允许不同学派之间共同讲学,重视彼此间学术交流和论辩,体现办学者的思想旨趣。尤其是南宋以后,“讲会”制度一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此时,讲堂或明伦堂成为书院建筑的核心,一般建于书院的中心位置,用于读书、讲学、弘道和研究。此时的学生听课,自带蒲团,席地而坐。二是藏书,一般书院都会设计藏书楼,用于教学与研究。书院藏书的来源一般为皇帝所赐、民间捐赠和书院自行购买、刻书等方式。三是祭祀,树立典范,教育生徒定期祭拜先圣孔子、先儒先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达到劝勉规诚、见贤思齐之目的。高端一些的书院还会建造祠堂和斋舍,如修水濂山书院,其中就建立了“山谷祠”,祭祀黄庭坚、周敦颐两位先贤。斋舍则用于生徒寄宿自修之用。 在赣西地区我们一路看过,发现各地都很注重书院的选址与建设。从培养人才“兴地脉,唤人文”这个目的出发,“居山水为上”成为儒家士人最为崇尚的治学环境。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古代的书院建筑大多在设计方面都会考虑组群式庭院布局,谨守礼教,古朴典雅,如“左庙右学”“复道重门”。所以,书院的选址,一般都会选择在风景优美、山川灵秀之地。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依山傍水正是儒家对“智”和“仁”的追求,如昌黎书院、华林书院和高峰书院等。依山傍水之地,山环水抱,藏精聚气,钟灵毓秀,利于养德;茂林修竹之中,清幽静谧,心境恬淡,专心致志,利于养学;临寺近观场所,空灵安静,坐以论道,互相熏陶,利于养性。于是书院建筑的主旨,通过理性、朴实的格调,统一、明快的形态,营造出宁静、高雅的氛围。 此无忧,指心理,对游子而言,回归故土,是一种释然与安枕;彼地域,在赣西,旅人眼中的陌生之境,遥岑远目,乃一捧红巾与翠袖。虽不依名山,不靠大川,却山野苍茫,民风淳朴,水木清华,底蕴深厚,一处宜游、宜养、宜居之地。自然分野,风光若耶,和光同尘,与时俯仰,梦到江南春好处。 赣西多山。明月之秀,秀在山间,崖松泉瀑,山花绚烂于峻峭,硒泉温润于梦幻;武功之雄,雄在岗崖,峰青山明,石岩托顶于耸峙,十万草甸入云端;九岭之博,博在纵横,苍岭物丰,中亚热带五百里,常绿阔叶郁紫岚;官山之幽,幽在封禁,古木空烟,山岳冰川存遗迹,孑遗物种平融通。三山夹三水,山有武功、九岭与幕阜,水为袁水、锦江及修河,丰腴沃土,山娇川媚。赣西多水。山高水长,武功奇泉袁水来,鱼米之乡,水车连磨,三峡巉岩溶洞幽,“罗村如玉带”;锦江奔放,潦河恬静,日浮江色,逦迤秋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修河浩渺,西海遗珠,山川映带,水明如镜,绿岛如莲,十里画廊“半是渔人半是樵”。 春天,绵绵杜鹃,花开琼瑶峭壁,云中飞瀑,雨雾弥漫山嶂;夏日,茫茫莎草,摇曳浩荡穹顶,巨石枕流,涧水碧落溪谷;秋天,点点斜阳,绿意灼黄山野,河绕孤村,古树掩映屋舍;冬日,皑皑暮雪,温泉抚慰大地,寒凝涌动,物种孕育新芽。 如晚唐宜春诗人郑谷吟咏: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赣西之美,美在自然,山野之化,陶冶人文。江南西道,文物旧邦,魏晋风度,唐风宋韵,明清传承。田园古道,阡陌纵横;故园风物,民俗情怀;禅风悠远,世外桃源。 渊明故里,桃园灼灼。陶氏潦倒,写为生计亦为趣;桃源理想,墙内开花墙外香。“始家宜丰”,秀溪汩汩,“东篱”“南山”,隐约再见,“土地平旷,舍屋俨然”,《陶氏族谱》,镌刻族志。定江江畔,“有山有水真栗里,半村半郭恍桃源”;修河河边,东岭石林,桃树洞壑,《桃花源记》有灵感;武陵岩下,芳草鲜美落缤纷,“武陵渔子入花源,但见秦人不得仙”。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性情渊明,商山四皓,小隐归田,大隐于酒,“吏隐宜春郡,溪山若画图”。 赣西之地,吴头楚尾,山林葱茏,绵密坚韧,随峦起伏。青翠之岭横亘,沧浪之水泛莹。古村古落,依山傍水,山围合,水如带。洑溪平溪,远山近林,晨晖斜阳,田野生辉;古树古屋,自然依偎,天人合一,隽永深沉。中源多古树,枫香、野榧、红豆杉;船湾有古屋,花桥、围屋、九门楼。七山半水一分田,分半道路与庄园。赣西之地,气候温润,山野丰腴,土地富庶,形胜之区,浑然天成。田园乡里,农桑尤盛,风吹稻花香。明时宋应星,访田间作坊,察农工技术,作《天工开物》。仓廪实,知礼节。系脉耕作,适彼乐土;桑麻人生,樽酒解忧。 《滕王阁序》,王勃有言,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隐士孺子,居白土,甘贫穷,不伺王侯,栖隐隐溪,立读书台,超然处世。 《云台编序》,严嵩言道:“吾袁为州,僻在江介,波岭澄复,代有文贤。昔在李唐,艺文特盛。”唐宋以降,文化昌明,南宋尤盛,学风谨严,人才辈出。唐韩文公,量移宜春,昌黎书院领风尚;卫公德裕,指点卢肇,化成岩边好“读书”;都官郑谷,仰山腹地,草堂落拓尘外闲;慎虚易轩,居桃源里,深柳堂中写鹡鸰。 宋时赣西,书院林立。华林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高峰书院,琅琅书声,风范今犹存;濂山书院,敦颐阳明,八百年不衰。书院之旨,渐成风尚。唐宋书院,三分天下有其一,办学之气,蔚然成风。今日赣西,古村多“及第”,庭坚故里,进士第一村,贤才辈出,书院兴盛,耕读传世,荣耀门楣,信念质朴,境界卓然。士游于学,民勤于食,节物风流,平淡和美,率真简素,温润谦和,超然尘外,空灵隐逸。 东汉明帝,佛教传入。隋唐以降,六祖慧能光大禅门,马祖创立洪州之宗。赣西三宗,沩仰,玄意高古、绵密幽深;曹洞,明心见证、净心自悟;临济,心佛平等、自性成佛。胡兰成说禅是一枝花。今日赣西,佛教禅宗,花开遍野。宗教文化,雅俗兼备,禅风之盛,潜移默化,注重当下,平常之心。胡适曾曰,禅道相融,马祖门下,终成正统。星云到访,参禅问祖,提笔留墨——禅都宜春。冲淡深粹,道法自然,多元通融,岁月承平。佛道相契,人文情怀,儒理复兴,自明吾理。“春来花处处,云散月家家。”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方。”纵是远望不见,心却早已回家。吾行此间,惬意闲适,归故土山川,寻山问水,散淡悠然,探索背后的吉光片羽,发掘其中的故事意趣。 后记 我喜欢旅行,多年来的注意力始终在中国西部四川、云南、西藏和青海之间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腹地,曾经多次自驾或租车前往高原,聚焦那儿的雪山、植物、动物及人文历史。自从阅读到南兆旭先生《深圳自然笔记》一书,我忽然发现,其实在自己身边,亦是个大千世界,那些山野、溪谷、田园,直至植物、鸟类和昆虫,我们知之不多,仍有待发现。受此启示,我将视野回眸,转而探寻发生在眼前和身边的故事,同样趣味横生。 赣西是我的家乡。我的祖籍在高安,却在宜春袁州区长大,而媳妇是宜丰人,三地恰好组成一个大三角,形成三个支点,方便了我的赣西行。多年的生活经历,故土之情,我想着把其中一些故事记录下来。2021年4月,我决定休一次年假,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自驾行,足迹几乎踏遍赣西各地,于是有了《所念在家山》这本书。 山野自然,人文底蕴浓郁的赣西,如果用现今的高铁速度丈量它,东西横穿,车程不足一小时。那里山脉纵横,河网密布,涉及的市县区较多,但同根同源,差异其实并不大。纯净的山水,茂密的森林,温和的气候,使之成为生物界优良的避风港。 位于宜春城区南郊的明月山是我常去的地方,一个自然宝库,而前往明月山,温汤小镇上又拥有富硒温泉,两者相得益彰,于是游人如织,催生了宜春这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曾被封禁达四百多年的秘境官山,是一处动植物王国,仅植物品类就达两千种,且多珍稀孑遗物种。我曾多次前往官山,这次仍意犹未尽,我喜欢那里的宁谧,“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九岭山脉,山水恬静,森林深邃,超凡脱俗。诗画靖安,到中源避暑、观古树古建筑,到三爪仑呼吸新鲜空气,到古楠村观赏娃娃鱼,都令人心旷神怡。我向往“悠游九岭千里山,闲做靖安一片云”的旅行境界。 大自然之造化,为赣西提供了这样一个丰盈的物质家园。对中国人来说,故乡情怀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灵皈依与精神寄托,一种共同的信仰,让人踏实,充满美好和力量。赣西值得人们品鉴。 宜春,是赣西一座古城,曾一度与广州、长沙、南昌这些南方大都市同时代,但因农耕社会,环境封闭,始终默默无闻。如纳入中国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宜春目前顶多只能算个三四线城市,但我对它情有独钟——宜居而且休闲。因为传统的农耕文化,生活节奏慢,让宜春,乃至赣西保有良好的生态。“宜春,春宜人”,宜春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优越的自然禀赋,真的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所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二十多年前,我离开宜春到深圳工作,但所念在家山。 现在高速公路有了,高铁通了,甚至每天都有航班起降宜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抵达。而我,每次回家,常念之物必为美食,哪怕是一碗青菜豆腐汤,一盘辣椒炒肉,亦有滋有味。俗话说“三岁定胃口”,舌尖上的美食,对我而言,乃一辈子的记忆。 记得有一次,清明节后,我从官山自然保护区开车前往宜丰县城,途经石花尖垦殖场附近,那儿的房前屋后,一片新绿惹眼,桃花、梨花,还有各种野花恣意盛放。恰巧遇见一位少女从菜园摘菜回家,我们下车交流、观景。她家门前长着一株高大的梨树,此刻正是“梨花枝上层层雪”之时;树下,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咯咯咯来回穿梭,此情此景,似一幅乡村山居图画,美轮美奂。我心中惦念着,但后来进山,却再未能找到那个地方、那户人家。从此,这个印记一直烙在我心中,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之梦。有幸的是,这次我走入陶渊明“故里”,感悟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体味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 赣西自古乃人文汇聚之地。唐宋时期,尤其是南宋,随着都城南迁,赣西学风浓郁,文化昌明。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曾行游于此。“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为韩愈的赠友诗。朱熹曾多次往返于福建、江西与湖南之间。“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记载于朱熹《同林择之、范伯崇归自湖南,袁州道中多奇峰、秀木、怪石、清泉,请人赋一篇》一文中。如今我们深入赣西,仍能发现不少悬挂“进士及第”牌匾的古村落,以及各式残存的古代书院,这里耕读文化源远流长。 在修水双井黄庭坚故居,我看到这种文化在传承;在宜丰陶渊明故里秀溪,在靖安刘慎虚的深柳读书堂,我听到了许多当地人表达的愿望,他们诚邀有志于此的人士能够参与这些历史名人故里开发,延续并壮大这种文化之脉。 时过境迁,封闭性、家族化,形成独特的赣西地域文化。行而不远,自娱自乐,构建赣西复杂多元的方言系统。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形成赣西人的性格特征。 李木子曾是宜春一位老领导,早年写作《宜春古今谈》一书。他把自己对家乡之爱,倾注于山水人文之中。该书并未正式出版,只是以资料汇编形式刊印,我却非常喜欢,多年来一直存留在身边。作为晚辈后学,这次我循着木子先生的写作脉络和他所讲述的故事,决心放下手头的工作,走入赣西大地,打捞故土旧影,探寻家山新知。 赣西人朴素热情,此次行走我体会深刻,其中许多人是我的朋友,请他们帮助,无须多言,还有不少当地领导或第一次谋面的朋友,当我说明来意,亦是盛情。这一次,我也曾深入多地的山野、田间、村落或寺院寻访,发现并挖掘了不少普通赣西人的故事。我选择其中部分人和事写入书中,呈现给读者。 最后,得感谢此次行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诸多朋友,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此书。不到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孙重人 202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