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

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
作者: (英)克莱因|译者:吴艳茹
出版社: 轻工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1.60
折扣购买: 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
ISBN: 9787501995097

作者简介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有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克莱因整体的工作就是对弗洛伊德工作的拓展,同时也是以她自己独特的阐述观点对弗洛伊德最初领悟的改革。她不仅扩展了弗洛伊德理论和治疗的范畴,其独立并富原创性的思考系统,更影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趋势。克莱因对幼儿心灵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的开拓,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她被誉为儿童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发展的先驱。克莱因在英国的后继者被称为“后克莱因学派”。在拉美等国家甚至已形成以克莱因的观点为基础的克莱因团体。

内容简介

嫉妒 嫉妒并不是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一个简单的反应 ,尽 管我们视它是如此“自然”;的确,即便周围环境不 认可 这一情感时,人们还是常常感到嫉妒。嫉妒的典型情 境当 然是在为爱争风吃醋时。你可能会想,我会把这归到 俄狄 浦斯情结,并说所有的嫉妒源于童年期最早的性竞争 经 历。你是对的,但这并不是充分的解释。我们多多少 少在 后来的生活中重复着童年期的经历;但是即便是在这 一方 面每个个体也是不同的,而且我们不会只是为了重复 的 乐趣而去重复这些早年经历。当我们重复时。理由总 是 一致的,我们用了在最初的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因为 尽 管我们长大,年纪增长,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一个更好 的 办法。 就嫉妒是对丧失或者丧失的危险而产生的仇恨和 攻击 性反应而言。它是简单而原始的,且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 嫉妒里面有一个特别点,那就是总是伴随着它的羞辱 感。 这是由于它伤害了个体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嫉妒的人 并不 是总能意识到丧失了自信心。如果你细想一下,你会 看到 他越是狂怒,越是有攻击性,他就越少感觉到受羞辱 ;反 之亦然,他越是不那么有攻击性,不那么生气,他就 越觉 得悲惨,无精打采。嫉妒的人不可避免地感到受羞辱 和自 卑,而且不那么能够被意识到的是,他们感到没有价 值、 沮丧和内疚。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他没有被爱,或者 认为 他没有被爱。这在无意识中对他意味着,他是不值得 爱 的。他是令人讨厌的、充满了仇恨。他在意识或无意 识中 觉得,因为他对她而言不够好,所以他被他所爱的人 抛弃 或者忽视了。不值得爱的想法激起了他的抑郁和面临 危险 的无助感(并伴随着对孤独的恐惧),这是令人难以 忍受 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嫉妒是那么痛楚,那么折磨人, 而我 们试图通过谴责和憎恨其他人来缓解这种痛苦。在最 早的 童年期我们意识到了依赖以及依赖的种种危险,这时 候, 就像在童年期一样,车轮重新滚动,投射也立即启动 。邪 恶和破坏性都在竞争者身上,他是被谴责的,嫉妒者 可以 毫无顾忌地仇恨他而不必感到内疚。 可能我们在童年期需要把我们愤怒的危险、痛苦 状态 投射到我们之外的其他人身上,并把这与其他人认同 起来; 而我们自己只认同那些良好的状态,这种需要是意识 到其 他人的存在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换句话说,我们对 外部 世界和他人的兴趣在根本上是建立在我们对他们的需 求之 上;我们为了两个目的需要他们。一个是显而易见的 。我 们需要从他们那里获得满足,满足我们自我保存和愉 悦的 需要。我们需要他们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恨他们,这 样我 们就能够把自己的种种坏、恶劣及其危险,驱除出去 并释 放在他们身上。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无缘 无故 地感到嫉妒的原因。当有人——无意识地——感到自 己缺 乏爱和良善,并害怕他的爱侣会发现他这方面的匮乏 。或 者这种匮乏会伤害她时。他开始感到嫉妒,而且不去 看伴 侣对他的爱也缺乏了,这样他就可以不在自己身上也 看到 这一点,就能够在竞争者身上,而不是在自己身上看 到种 种的邪恶和不道德。 顺便说一下,“你不爱我”这一谴责是每对爱侣 争吵 的主题,也是年轻夫妇们稳定下来前常常要过的一道 槛。 那种悲惨、内疚感。在懊悔和泪水中进行的补偿。以 及最 后达成的谅解,所有这一切清楚地显示了,无意识中 自己 是不值得爱的、是无价值的,这种感觉启动了这一常 见的 吵架进程的进行。 在男人的内心世界中,所爱的女人或者她的爱是 他自 身价值的保证,是他的安全的保障。当一个男人失去 他所 爱的女人,或者认为他将失去她时,他觉得自己不仅 是失 去了她的爱或者丧失了对她的占有,他自身的价值、 他的 安全感也丧失了。他的价值对他而言可以是力气、智 力、 性能力、美德、财富等等大量的仁慈、美好的象征。 这在 每个个体上可各不相同,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它们都 代表 了每个人所选择的保障,他可以靠自己的这些品质来 平衡 和防御来自内心的邪恶力量的危险。性伴侣——对大 部分 的人而言是在稳定的婚姻关系中,伴侣双方都负有一 定的 责任和义务——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保证。保 证我 们内心的善良战胜了邪恶,这是我们一直追寻的,也 是我 们心灵平静的基石。 单从这一观点来考察文明生活中的婚姻是很有趣 的。 当男人和女人决定走进婚姻殿堂时,寻求自身价值的 保障 这一因素在决定中起了多大的作用?与此相比,爱和 性的 欲望在促成婚姻中起的作用又是多少?如果没有对此 进 行精神分析的话,就难以评估这些不同的因素在更为 正常 的人群中的作用。真正的爱是两个因素融合在一起并 且难 解难分的状态。在这当中,祥和之心与幸福源于个体 本身 充满了爱,能够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求。成熟的爱对 伴侣 双方都是一种双重的保障。伴侣的爱,加上自身的爱 ,使 得爱与幸福加倍了,那么对痛苦、破坏性和内在匮乏 的防 御、保障也加倍了;而且,通过满足双方的性需求, 每个 人把对方的性欲望从一种潜在的痛苦和破坏性之源转 化 成为完全的愉悦和幸福之源。通过这种在爱中的伴侣 关 系,和谐统一的生的本能——自我保存和性——得到 了满 足;防御破坏性冲动、丧失的危险,孤独和无助的安 全保 障也增加了。由此人们达成了一个带着最少量的贫乏 和攻 击性,洋溢着欢乐的良性循环,依赖的优势也在此发 挥到 极致。而且人们还在安全中获得相当的愉悦,也能把 攻击 性用在建设性的形式上。当太多的投射带来强烈的焦 虑和 对人的不信任时,婚姻中的依赖将带来恐惧和憎恨的 升 级,这会破坏所有良性循环的可能性,并再次建立起 一个 贪婪、挫折和破坏瓦解的恶性循环。 P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