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碧空丹心(李敏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ISBN: 9787504667274
第一章 少年启蒙 1917年11月2日,农历丁巳年的一个冬日,李敏 华出生在江苏省吴 县(今苏州市)。由于年代久远,而且资料匮乏,李敏 华家庭在吴县的具 体地址尚未能确定,但与她在生活中有较多接触的中 国科学院力学研究 所的同事回忆道: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小时候在网 师园住过”,并提到 “李鸿裔是家族的先人”。李敏华的父亲李寿萱是商 业机构的一名职员, 母亲朱惠石则居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家中还有一 个年长两岁的姐姐李 瑞华。李敏华成长在一个温馨、开明的家庭。 开明母亲的情操熏陶 吴县是中国著名的古都,明清时期便成为“衣被 天下”的全国经济文 化中心之一,更是我国资本主义萌发的地区之一。从 明朝中叶开始,在江 浙一带苏州、杭州的丝织业中,就已出现了不少带有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 作坊。到了清朝,丝织业有了“机户”,他们开设“ 机房”并雇用“机工” 劳动,形成了所谓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资 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 系。鸦片战争以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洋务 运动”的影响,民族 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与此同时, 以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例如派遣留学生、 购买洋枪洋炮、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 学、使用机器、开矿 办厂等。1898年,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愿望并主张 变法维新的康有为、 梁启超更为具体地提出下述主张:设议会、立宪法; 办铁路、开矿山、奖 励农工商;创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 籍;精练陆军、扩建 海军。这些变法维新的主张,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尽管戊戌 新法仅推行了短短的103天便遭受了失败,但这一系 列的变革为李敏华得 以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 以母亲朱惠石(原名朱蕙若,又名朱慧若、朱诵 芬)为例,她出生 于1892年。在她六岁时,中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戊 戌变法”。一批 留日归国学生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积极筹划在 国内建立女子学堂 的事宜。1904年,杭州教育会发起建立女校的号召, 而邵章、陈叔、郑 在常等人则禀请浙江巡抚聂缉椝,要求立案开办女校 。5月2日,杭州 女学堂在积善坊巷正式成立,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所 由中国人自己创办 的女子学校。1907年,杭州女学堂增设保姆传习所和 蒙养院,并更名为 杭州女子师范学堂。朱惠石虽然生长在封建家庭,但 她却具有强烈的反 封建意识。通过本人的几次争抗,加上其兄长的坚决 支持,她终于得到 了父亲的同意,获得了进学校念书的机会,最后毕业 于杭州女子师范中 学。朱惠石的自强自立、勇敢抗争、勤奋好学的精神 给幼小的李敏华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永远记得母亲讲述自己当年女扮 男装去上学的故事, 数十年后她还向孩子们娓娓道出这个使之感动终身的 故事 。甚至到了 2007年,李敏华以90岁高龄做客“腾讯科技”,与网 友互动、漫谈人生 经历时,依然念念不忘母亲的支持,她毫不犹豫地用 “母亲”两个字回 答了主持人的问题“在您小时候,家里面谁最支持、 鼓励您上学呢?” 因为在小学、中学的学习期间以至于报考大学时,李 敏华的一切学业事 项都是由母亲负责操办。尤其是中学毕业后,父亲鉴 于家庭的经济条件, 不主张女孩子继续升学。只是在母亲的努力筹划下, 李敏华才得以完成 了高等教育。 思想开明的母亲不仅使李敏华获得了全程先进教 育的机会,也对李敏华 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而长远的影响。李敏 华在其1955年写就的 《自传》中这样描述她母亲的影响:“……我的母亲 对我的思想很有影响…… 她要求读书及反封建的挣扎情形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 象。同时她从我们很小 的时候起就要我们对工作人员态度好,不让我们随意 使唤助理员,晚饭后要 我们不给助理员任何工作。因为她说:她们早上起得 早,晚上该好好休息。 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逐渐地、日常地对我们的思想 上的影响很大……”所 以,李敏华是这样评价母亲的:“母亲给我最深的印 象是她的好学和反封建 精神,她对平等的看法,她的处事的公正,她对于国 事的关心以及她的责任 感。特别在她们那个时代的女子有她这样看法的是不 太多的。”母亲的言传 身教无不在李敏华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李敏华一直记 得母亲“常常帮助别 人,在经济上帮助过一个邻居的儿子完成学业,虽然 我们自己的经济也不宽 裕”等待人处世的作为,所以,她自己也在年迈之际 资助过家中保姆的儿子 读完了大学,还帮助儿子吴明的同学的孩子完成中学 学业。这种勤奋好 学的精神、民主平等的思想、处事公正的原则、关心 国事和乐于助人的情 怀,一直伴随着李敏华走过了数十载的人生路。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