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作者: (日)隈研吾|编者:日本株式会社新建筑社|译者:陆宇星//谭露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7.04
折扣购买: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ISBN: 9787521709599

作者简介

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出生于1954年,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任东京大学教授。 1964年,丹下健三为东京奥运会设计了代代木国家体育馆。少年隈研吾为体育馆建筑所感动,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他在东京大学求学时,师从原广司、内田祥哉,研究生时期,穿越非洲撒哈拉沙漠进行村落调研,感受到了村落的美与力量;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后,1990年在东京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隈研吾在20多个国家做过建筑设计,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意大利“国际石材建筑奖”等诸多奖项。他追求融入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建筑,以人性化的尺度、柔和细腻的设计见长;通过探索可以取代钢筋混凝土的新型建筑材料,寻求工业化社会之后建筑发展的方向

内容简介

回到材料 20世纪的割裂 遇到新的材料,新的时代就开始了。原因很简单,建筑是用材料做出来的,材料决定建筑。尽管如此,20世纪却是一个低估了材料的价值的时代。导致人与材料完全割裂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原因是这个时代被混凝土材料彻底覆盖,谁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建筑就是用混凝土做的,因此也没人愿意与其他材料打交道。 混凝土是非常适合20世纪的材料,这个时代的建筑需要快速、大量建造。人们完全忘记了过去是怎么做建筑的,争先恐后地奔向混凝土。 空间的时代 另一个原因是认为建筑即是空间,就是墙和柱子之间的空隙。这个席卷了20世纪的观点,是对此前世界观的一种批判。20世纪以前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就是物体本身,无外乎墙和柱子。而现代的建筑观认为,建筑最重要的是空隙的部分,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这种观点很有说服力,它否定了分隔空间的厚重的墙体。在追求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内部空间相互之间的自由连接的20世纪,建筑即空间这个定义是与之完美契合的。 牛顿以来的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对这种观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按照牛顿的世界观,物体是在绝对、客观的空间内,在科学规律的支配下相互作用的。这个观点打开了一扇门,进入了以空间为主角的世界。然而,如此定义世界,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在建筑中,比起地板、墙和天花板,空气更重要,这样的想法一旦被接受,用手触摸墙壁、用脚底感知地板这些事情就被忽 视了。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弱。 由于建筑被定义为空间,人们开始仅以面积来评价建筑、计算建筑的价值——容积率是多少,一平方米的工程费是多少,租金是多少,等等。关于建筑的话题中,充斥着总建筑面积、建筑覆 盖率、容积率等术语,这都是因为物质被轻视,空气成了主角。这个贫瘠空虚的时代,持续了约1个世纪。 我想回到物质,想重建物质与人的联系。在过去的30年里,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一旦上手,我就发现再没有比这更愉快的事情了。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未知的物质实在太多了。 物质与场所 而且有趣的是,物质与场所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小片木头里也藏有一个无穷深刻、层次丰富的故事,比如树木生长的气候,谁砍掉了这棵树,他的文化背景怎样,他又是如何使用这些木头的。每一种物质都与它所在的场所联系在一起。以物质为媒介,我们可以了解它所在的场所,并接近这个场所的具体信息。 我不相信不以物质为媒介的场所论。民族主义正是一种抽象又空洞的场所论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毫无疑问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我看来,20世纪是一个既遗忘了物质又忽视、低估了场所的世纪,人的脚离开了场所,离开了大地,只是漫无目的地游荡彷徨。 挪亚的洪水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们完全忽视了思考和探索怎样用物质来建造建筑、建造城市。百年来,用混凝土以外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的技术因被遗忘而持续衰退。比技术缺失更糟糕的是,因为遗忘了技术,人们也失去了自己曾经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东西。20世纪的人类就像认知障碍患者一样,失去了与材料和技术相关的记忆。建筑师眼里只有混凝土,对其他所有的材料都熟视无睹。 混凝土最大的问题是它鼓励偷懒。如果用混凝土来做建筑,那么怎么组装、如何连接这些问题都不用考虑,只要确定了建筑的外形,接下来只需要按照外形做框架,然后把混凝土灰浆灌进去就可以了。所以刚出校门的学生也能做出混凝土建筑的设计图,只要画个外形,标注一下混凝土,看上去就像是设计图了。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曾把混凝土建筑比喻为大洪水中的“挪亚方舟”,而我认为,混凝土其实就是大洪水本身。大洪水将人类建立起来一切都冲走了,混凝土也冲走了建筑中所有珍 贵的东西。我和我的团队所做的也许就像挪亚, 试图建造方舟来抵抗混凝土的洪水。混凝土就跟洪水一样,是一种单纯、原始、有破坏性的建筑手法。黏糊糊的流质过些时间就会凝固起来,变成一具庞大僵硬的尸体。这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把树枝编织起来,把石头、砖块堆积起来,这些施工方法都很费脑筋,不得不好好想、反复想。这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过程。 由于混凝土像大洪水般泛滥,20世纪的建筑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乏味贫弱。让建筑再次变成愉快有意义的工作,正是我们这次策划的宗旨。一旦抛开混凝土,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无法再偷懒了。 三个层面 当然,光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感的启发。没有灵感,面对一种材料,可能也无从下手。因此,我想把30年来积累起来的灵感一次性地公开,从材料、方法、几何学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个层面是材料的多样性。首先要认识到材料是各种各样的,选择要尽可能宽泛。一旦体验到了材料多样性的魅力,接下来视野就自动打开了。 第二个层面是材料的使用方法。思考材料要怎样去用,怎样堆叠,怎样借力架靠,怎样组合……各种方法的界线其实是模糊的,一边架靠一边组合,一边组合一边堆叠,这些情形都会出现,因为主角是人而不是空间,所以当然会有模糊的地方。我的目的不是为方法分类,而是告诉大家方法有很多,把方法这个工具递出去,给大家提供一些实践的灵感,鼓励大家使用这些工具,切入材料。 第三个层面是几何学。对材料进行运用,得到的结果会具有某种几何形态。有时候一种形态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它也是一种几何形态。动物筑巢,也会不知不觉得到一个几何形态——没 有比动物的巢穴更美的几何形态了。人类也是动物,想要做个巢,无意识地与材料纠葛,结果得到一个几何形态的东西,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我认为,建筑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是因为外观的几何形态,而是因为内在的几何学。20世纪的建筑只考虑外观的几何形状,按照外部的几何框架灌入黏糊糊的混凝土灰浆,而内在的几何学是欠缺的,因此乏味的建筑很多。我提倡的是与这种注重外观的几何体完全相反的建筑,即拥有内在几何学的建筑,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几何学建筑。 材料挑战的树形图 除了从材料、方法、几何学三个层面来揭示我这30年来积累的灵感,我还做了一个树形图,希望能给今后要与材料打交道的人提供更多的启发(第10~11页)。这个树形图展示了我如何挑战 材料、如何坚持挑战的历程。首先,我想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与材料打交道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材料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有生命的东西,当我带着某种方法、某种几何学的思考去挑战一 种材料的时候,它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抵抗,所以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可预测的问题。即使在工期和预算内完成了一个项目,但总是会有问题留下,让你想再挑战一次。找到机会,我会在上一 次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技术再次挑战。然而这次又会发现新的问题。材料就这样持续激发着我的斗志。 这种挑战没有止境。在我的建筑生涯中,我想留下的不是建筑作品,而是一个实验性的研究室,一个与各种研究者和技术工作者一起研究材料、进行各种尝试的研究室。建筑设计只是研究室活动的一部分。 重要的不是个别的建筑作品,而是持续的努力,坚持不懈。真正的财富是坚持这件事本身。坚持的结果就是这样一个树形图。这个树形图不是一个简单的树结构,里面有缠连,有往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是树形,而是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所说的半网络结构(semi-lattice)。我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做一个木材的建筑,结果需要借助石材或纤维;想要用简单的几何网格来解决问题,结果做出一个螺旋的几何形态。 最近,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我真正的作品——不是一座座单独的建筑,而是这个树形图及其背后的持续努力,是将这些建筑联系起来的理念。如果这个理念足够完善,那么即使我不在了,挑战还会继续下去。 20世纪的建筑师喜欢将建筑称为“作品”,就像艺术家把创作的有附加价值的商品称为“作品”一样。人们认为作品是一种与环境分离的特殊的东西,这种分离会赋予作品光环,使作品售出高价。而这种分离的作品破坏了20世纪的环境,现在还在增殖。 我认为,建筑完全没有必要成为一件“作品”,完全没必要与环境分离,也不需要特别的光环,不需要卖出高价。想卖出高价,建筑师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勉强的东西,建筑就会变得扭曲——被“作品”的观念扭曲了。建筑的价值不在于让每座建筑变得特别,其真正的价值来自不断失败,又不断从失败中学习,如此循环往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争取做得更好,这样的信念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坚持的过程才是无价的。通过与材料的接触,我收获了最重要的东西。 1. 2020年日本奥运场馆设计师、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代表、世界瞩目的建筑大师隈研吾新作!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的重新诠释包含了对天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强化而非统治的建筑的创新。他的建筑与多数日本当代作品不同,没有通过简单的手法试图淡入周围环境,而是试图采用传统元素让建筑仍然联系到其所在的地域中。这些传统元素与高科技的混合设计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大受欢迎。 2. 隈研吾30年建筑实践精粹!隈研吾建筑的透明感主要是通过材料搭接造成间断的虚空空间而形成的,本书集合隈研吾近三十年在中日两国的建筑项目,深入剖析了隈研吾运用不同材料的技艺和神髓,探索了东方建筑的另一种可能。 3. 以材料为媒介,探索后工业时代的建筑形式,修复在当下的建筑语境里面,人与材料的关联。建筑需要融入环境,与自然联结,为土地发声,保存现存的“人文与自然”。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隈研吾却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或许更有意义。 本书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的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