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志(精)/中国名水志丛书

黄浦江志(精)/中国名水志丛书
作者: 《黄浦江志》编纂委员会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278.60
折扣购买: 黄浦江志(精)/中国名水志丛书
ISBN: 9787100230032

作者简介

《黄浦江志》编纂委员会是由上海市水务局针对中国名水志丛书《黄浦江志》编纂工作需要而发文成立的工作机构,主要目的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解决和推进编志过程中的系列问题。主要由上海市水务局局长担任主任、相关分管副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电视台等相关领导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区水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下设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由上海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兼任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在编委员会领导下,具体编纂工作由2位主编和14位编辑承担。

内容简介

上海的历史,本就是一部江河与城市相互纠葛交织的历史。在上海城市早期发展中,青龙江,也就是今天的吴淞江/苏州河,成就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性港口城市——青龙镇。然而,南宋中叶以后受海平面抬升的影响,吴淞江河道逐渐淤塞,青龙镇的海上贸易则为其下游的上海镇所取代。明永乐元年(1403)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对吴淞江水系进行工程改造,将吴淞江支流黄浦江改为直流入海,成为太湖地区的主要泄水道,吴淞江则变身为其支流。江浦地位的逆转,不仅改变元明之际吴淞江河道淤浅造成下游地区“田畴时被浸没”的状况,而且直接导致位于黄浦江左岸的上海县城凭借黄浦江航运条件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近海贸易中心。清乾隆年间(1736—1796),上海县城已颇具都市气象:“凡远货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衔,帆樯比栉,不减仪征、汉口。” 嘉庆年间(1796—1820)更上层楼,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誉。显然,黄浦江之于上海,犹如珠江之于广州、长江之于武汉、南京,是上海城市起步的根基,这也是列强在用坚船利炮打败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后,将上海列为第一批开埠城市的缘由。 开埠后,上海依托黄浦江优越的航运条件和富庶的长江中下游腹地,通过江海联运将中国经济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而迅速崛起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直至今天,上海的城市经济始终执中国经济之牛耳,正得益于其“跨江近海”的优越地理位置。 因黄浦江与上海城市发展息息相关,黄浦江已然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成为上海编著名水志的当然首选。从编纂人员的选择,到体例的确定,上海市水务局高标准、严要求。《黄浦江志》的主编人员是长期从事上海历史地理研究的专家,在悉心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文献整理、编排体例和文字撰稿,高质量地完成《黄浦江志》的编撰工作。在市水务局的组织下,又通过多次评议、审阅不断完善文稿,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一部厚重而扎实的志书。尤值得称赞的是,这部志书不仅通过文字对黄浦江发展的自然过程和人文特点描摹细说,而且利用影像让读者能够快速而直观地了解黄浦江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上海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符合当下图文并茂的时代特色。 今天的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港口城市,黄浦江始终如影随形、相辅相成:它孕育明清时期上海城市的发展,它促进开埠以后中国近代工业在上海的起步,它成就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重获生机。相信黄浦江在未来上海城市发展中,仍然能肩负重任,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条黄浦江,半部上海史。 1.多方合作,编撰严谨。本书由上海市水务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多位领导、专家主持成立编纂委员会,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通力合作,严格把关。 2.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本书全面介绍了黄浦江流域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既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志书,也可以作为一本上海游览的指南。 3.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全书除了文字记载,还有摄影师拍摄的大量精美照片,既有可读性也有观赏性。此外,本书附有光盘、书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