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1.28
折扣购买: 滇越铁路--在高原与大海之间/行走中国丛书
ISBN: 9787222178557
随想:当世界已掀起铁轨狂飙的时候 我们应该记住昆明古城最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那是 在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派义子沐英与傅友德将军一 起,率30万大军攻占了昆明,征服了云南。那是一段历史 的“终点”,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起点”。当时的昆明 ,在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已是“一座壮丽 的大城”,但在正值中年的沐英的眼里,昆明与中原富丽 堂皇的城邦相比,简直就是“天荒”,是蛮夷之地,土俗 得不堪入目。沐英要做的事是,把那些异类的土屋拆除, 把典籍烧掉,重新建造一座干净而坚硬的砖城。他在昆明 苦心经营了八年,所使用的“妙方”,是让伟大的汉文化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时,昆明 的城门、城楼和街道名称,比如“咸和门”“殷春楼”“ 丽正门”“眺京楼”“长春街”“太和街”“福照街”等 等,都是一个个精美的汉语,都昭示着明朝中央开发边疆 的一条伟大的“文化战略”,用他们的儒气、骈文歌赋、 琴棋书画、园林和汉语典籍等等,熏染这些粗俗鄙陋的河 山,并以卓尔不群的文化品质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 子民,让昆明与内地的城市文化一步步“接轨”,以保持 着呼吸一样的“同步”发展。可以说,数百年之后,昆明 已被彻底改变了,城里逐年堆积起蕴含着汉文明因子的“ 观念”“故事”“财富”和“风俗”,一天天彰显出这座 精美而壮观的汉式城邦的厚重、悠久、光华,同时也日趋 保守、彷徨、散淡、阴郁、怪异起来,似乎失去了梦想, 失去了动力,似乎再也不会发生如同西方一样的“文艺复 兴”。 在清代末年,有一位生于嘉庆六年(1801年)的朱姓 老太太,她“娴于诗,工于文,复善书”,活了89岁。她 在世时,特别喜欢用赞美的口吻与儿孙们讲述昆明昔日的 “繁盛”。她说:“在嘉庆年间,我们朱家是在大西门外 靠近三分寺的一条长街上。住的房屋颇宽大,建筑于乾隆 初年。屋后有小花园,很雅适。这条街道很长,向北去, 即接近麻园。此虽不是一条繁盛街道,可街的两廊却有不 少铺户和民居,而且街上如菜市、肉案、酒馆、茶居、饺 面馆、甜浆馆等各行俱全。”在她出嫁到南城门外靠近得 胜桥竹子巷的蔡家后,花四分银钱乘坐轿子回娘家时,所 经过的云津铺、金马坊、碧鸡坊、盐店街、三市街,“都 是些繁盛已极的街道,行人时时往来不绝。在冬至后及正 月十五后,横过顺城街,从轿窗里望去,只见街之两廊屋 檐下,挂满了牛干巴,而且牛腥气充满于轿内,真不知道 这条街上的居民,每天要宰杀多少牛来吃……到了大西门 外正街,市面上就繁荣了,仅布铺就有七八家。其他行业 ,无不齐全”。老太太在当时也算是个有“社会地位”的 人,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追求“时尚”,所以在 她无所不谈的话题中,始终弥漫着“时代气息”。她说: “珠市桥,是一售卖珠宝玉器的市场。在此一市场上,玉 器铺只有二三十间,还有腾越(腾冲)客挟些珠玉来,就 在此摆摊售卖。有一次,我在一摊子上买了一大块血珀, 重四钱五分,才去银八钱。如陪嫁我的一对玉手镯,两只 都有着寸半长的一节秧黄翠,而又是绿白分明的老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