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诗(精)

狱中诗(精)
作者: (德)迪特里希·朋霍费尔|译者:林鸿信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20
折扣购买: 狱中诗(精)
ISBN: 978754265788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罗伯逊把德文的Christen und Heiden(基督徒与异 教徒),翻译成英文的Christians and Others(基督徒 与其他人),原因是他认为“异教徒”一词过于排外,可 能导致贬损的联想。其实此诗正要刻意凸显“圈内圈外” 人同此心,当人来寻找上帝的时候,不分基督徒或异教徒 ,全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然而,当上帝寻找人的时候, 不分基督徒或异教徒,全都愿意牺牲自己提供赦免。朋霍 费尔认为,基督徒应当与一般人不同,不再是“有人亲近 上帝,当他患难困苦”,而是“有人亲近上帝,当袍患难 困苦”,“当他受苦基督徒站在身旁”,因为上帝“用袍 身体喂养肉体灵魂/被钉十架赦免他们”。 《基督徒与异教徒》分成三段,各段的第一句与最后 一句互相呈现强烈对比,三个段落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分 别是:“有人亲近上帝,当他患难困苦”与“基督徒与异 教徒全都一样”;“有人亲近上帝,当袍患难困苦”与“ 当袍受苦基督徒站在身旁”;“上帝亲近人,当他们患难 困苦”与“基督徒与异教徒全都一样”。主轴从第一段“ 基督徒与异教徒全都一样为了解决自己的患难困苦而亲近 上帝”,转向第二段“基督徒亲近患难困苦中的上帝而站 在受苦的上帝身旁”,最后转向第三段“上帝亲近患难困 苦中的一切基督徒与异教徒”。简而言之,第一段描述自 然人性,第二段呈现信仰理想,第三段指出信仰动力。朋 霍费尔显然追求第二段里的宗教性,但需要第三段里的动 力来支撑。毕竟,人们寻找上帝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而上 帝寻找人是为了人们的好处;人们寻找上帝是为了从生病 、罪孽、死亡中得到解救,而上帝寻找人是为了被钉十字 架赦免人们;人们寻找上帝是追求自己的好处,而上帝寻 找人是牺牲自己的好处。在这两极之间,基督徒应当扮演 一个重要角色——寻找上帝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而是 为了与受苦的上帝站在一起,这才是宗教性的表现。 这首诗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首先呈现人人为了自 己的利益而寻找上帝的自私,其次呈现基督徒学习放弃自 己的利益而与受苦的上帝站在一起,最后突显出并不是人 能够做什么,而是上帝能够成就恩典,并且不分基督徒或 异教徒。一般阅读朋霍费尔的著作时,对于他“参与上帝 的痛苦”的主张必定印象深刻,朋霍费尔在信里也从这个 观点解明此诗。 “那首《基督徒与不信者(异教徒)》的诗,其中的 含义你可看出来么?‘基督徒参与上帝的痛苦,这是他们 与异教徒不同之点。’……在这个无神的世界里,人当接 受参与上帝痛苦的挑战。所以人应投身在此无神的世界里 ,无须以宗教来矫饰它或设法去使它神化。他必须在此凡 俗的世界里生活,参与上帝的痛苦。……做基督徒并非必 须在某特殊方面宗教化,必须培养某些特殊形式的苦行( 如罪人,忏悔者,或圣人),而是切切实实地做一个人。 使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不在于守宗教上的某些法规,而是在 今世的生活中积极参与上帝的痛苦。” 有关基督徒应当“去宗教化”的主张脍炙人口,成为 世俗化神学主张的重要依据,强调在这个无神的世界里, 人应当接受参与上帝痛苦的挑战,放弃宗教的化妆或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