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 黄金贵//黄鸿初
出版社: 商务国际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88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ISBN: 97875176037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3.榈·杼·梭 梭,梭子,织布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 尖,中间粗,形如枣核。在乡间老式织布机里,它是 被织者左右手交替投行的。在纺织厂里,是用机械力 飞速投射的。而在喷气织布机中,纬线是靠气流喷射 的,梭子没有了。 梭子的存在状态就是运动,不仅工作时不息地左 右运动,就是自身还不断变革,为了多给人间带来美 丽、温暖。当它最后将寿终正寝,被送进历史博物馆 ,人们真的还依依不舍呢! 梭子的第一个先祖叫“梱(kun)”。“梱”与 “棍”同声源,“榈”就是棍,原始梭子就是一段细 短棍,亦即细短棒,绕上线缕,人手持着在经线织口 中横穿。穿一次梭,就用扁平木刀打纬,即打紧刚穿 的纬线;然后再投……这种梭实相当于后来嵌入梭子 当中的线圈——纡。云南晋宁石寨山发掘的汉代贮贝 器盖子上有一组兄弟民族妇女用原始织机织布的多尊 塑像,她们使用原始踞织机,有的在整理经纱,有的 在用木刀打纬,有的正在用梱投纬,形象地展示了原 始织布的过程。 梱这种古老的梭子,文献中也有所见。在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传》中记有鲁季敬姜用织机各构件 来比喻国家官吏的一段话。她说:“……持交而不失 、出入而不绝者梱也。榈可以为大行人也。推而往、 引而来者综也。综可以为关内之师。”“大行人”, 外交部长。这里的各种引喻当来源于战国前的材料。 状其“持交而不失,出入而不绝”,正是梱绕着纬线 左右穿经的形象写照。正因为是梭子,故可引申为织 义,字也作“綑”、“捆”等。《墨子·非乐上》: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捆屦、织席以为食。”赵岐注:“捆,犹叩椓也。织 屦欲使坚,故叩椓之也。”这是说打纬,投纬动作可 包括打纬,“捆屦、织席”即织屦织席。此节述农家 许行追求原始生活的行迹,“捆”正是用梱而织。 绕着纬线的梱,在经线中间穿行时磕磕碰碰,功 效太低;但打纬的扁平木刀却往来顺滑,它在经口一 打,由梱牵人的纬线一下紧直了。人们试验:如果在 打纬刀上刻出一条凹槽,将投纬的小木棒嵌进去…… 革命成功了,扁形、嵌入纬线棒的梭子出现了!它就 是梭子的中祖“杼”。 《说文·木部》:“杼,机之持纬者。”字从木 予声,予声有舒和义,“杼”是指能舒畅行纬的木质 织具。它克服了原始梱梭的缺陷。江苏泗洪县曹庄出 土汉画像石刻着《慈母投杼图》,图中有斜织机,机 旁就有两头尖中间空的扁平状杼,杼中间空处即为放 纡(绕纬线棒)的。此画表现母闻“曾参杀人”而投 杼惊起的情景事。《战国策·秦策二》:“其母惧, 投杼踰墙而走。”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有了投 纬、打纬合一的梭子。《淮南子·汜论》:“……后 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成语“出自机杼”, 就用这个新梭子。 不久,人们又感到了杼的缺点:合二而一,织速 慢、手费力。梭子又要革命了。人们想到了筘。筘是 定幅工具,像一把大梳子,全幅的经线依次穿入梳齿 。战国时,已使用脚踏提综斜织机。人们发现:如果 一手投梭,一手推筘打纬,配合脚踏提综开口,织者 四肢全得其所用,既快又省力。这就成了今天所见专 司投纬的梭子。于是,投纬、打纬在新高度上又分家 了。坐织者一手推筘,一脚一踏,上面综口一开,另 一手投梭,推筘手一松,筘重重落下,就是打纬一次 。手脚尽其用,但省力而效率高。 “梭”是俗字,又作“莎”,汉服虔《通俗文》 说:“梭,织具也,所以行纬之莎。”(王祯《农书 》卷二十一)莎鸡,一名梭鸡(据《尔雅翼》),故 沙声、夋声可互通。“梭”应从杪声取义。《说文· 木部》:“杪,木标末也。”故“梭”是木质、两端 有尖锋的织具。后世,凡两端尖之物都以梭称。如: 梭子蟹、梭枪、梭鱼。可见,梭子的最大特点是两头 尖。这在形制上比扁平的杼更改进:这是最先进的梭 ,故延用后世至今。 从上引《通俗义》看,这种梭最迟到东汉已有了 ,但相当长时间,仍以“杼”称,因此“杼”也可指 新式梭。《后汉书·列女传·河南乐羊子妻》:“复 乃引刀趋机而言日:‘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 札弄机杼。”都实指新式梭。也可指专司打纬的筘。 此“杼”的“札札”声,正是推筘打纬声。《木兰辞 》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也是新式梭的推 筘打纬声。南朝陈萧诠《赋得婀娜当轩织》诗:“新 粒入机映春牖,弄杼鸣梭挑纤手。”下句正描写织妇 纤手挑指推筘投梭的形象。 “梭”字到南北朝多起来,新式梭早已盛行了。 南朝陈徐陵《咏织妇》:“振蹑开交缕,停梭续断丝 。”唐白居易《朱陈村》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 纭纭。” P23-25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成语“出自机杼”, 就用这个新梭子。 不久,人们又感到了杼的缺点:合二而一,织速 慢、手费力。梭子又要革命了。人们想到了筘。筘是 定幅工具,像一把大梳子,全幅的经线依次穿入梳齿 。战国时,已使用脚踏提综斜织机。人们发现:如果 一手投梭,一手推筘打纬,配合脚踏提综开口,织者 四肢全得其所用,既快又省力。这就成了今天所见专 司投纬的梭子。于是,投纬、打纬在新高度上又分家 了。坐织者一手推筘,一脚一踏,上面综口一开,另 一手投梭,推筘手一松,筘重重落下,就是打纬一次 。手脚尽其用,但省力而效率高。 “梭”是俗字,又作“莎”,汉服虔《通俗文》 说:“梭,织具也,所以行纬之莎。”(王祯《农书 》卷二十一)莎鸡,一名梭鸡(据《尔雅翼》),故 沙声、夋声可互通。“梭”应从杪声取义。《说文· 木部》:“杪,木标末也。”故“梭”是木质、两端 有尖锋的织具。后世,凡两端尖之物都以梭称。如: 梭子蟹、梭枪、梭鱼。可见,梭子的最大特点是两头 尖。这在形制上比扁平的杼更改进:这是最先进的梭 ,故延用后世至今。 从上引《通俗义》看,这种梭最迟到东汉已有了 ,但相当长时间,仍以“杼”称,因此“杼”也可指 新式梭。《后汉书·列女传·河南乐羊子妻》:“复 乃引刀趋机而言日:‘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 札弄机杼。”都实指新式梭。也可指专司打纬的筘。 此“杼”的“札札”声,正是推筘打纬声。《木兰辞 》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也是新式梭的推 筘打纬声。南朝陈萧诠《赋得婀娜当轩织》诗:“新 粒入机映春牖,弄杼鸣梭挑纤手。”下句正描写织妇 纤手挑指推筘投梭的形象。 “梭”字到南北朝多起来,新式梭早已盛行了。 南朝陈徐陵《咏织妇》:“振蹑开交缕,停梭续断丝 。”唐白居易《朱陈村》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 纭纭。” 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