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20
折扣购买: 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
ISBN: 9787513317429
人家僮仆管庄务,每喜劣佃而不喜良佃,良佃则 家必殷实有体面,而不肯谄媚人,且性必耿直朴野, 饮食必节俭,又不听僮仆之指使。劣佃则必惰而且穷 ,谄媚僮仆,听其指使,以任其饕餮。种种情状不同 ,此所以性喜劣佃而不喜良佃。至主人之田畴美恶, 彼皆不顾。且又甚乐于水旱,则租不能足额,而可以 任其高下。此积弊陋习,安可不知?且良佃所居,则 屋宇整齐,场圃茂盛,树木葱郁,此皆主人僮仆力之 所不能及,而良佃自为之,劣佃则件件反是。此择庄 佃为**要务也。禾在田中,以水为命,谚云:“肥 田不敌瘦水。”虽有膏腴,若水泽不足,则亦等石田 矣。江南有塘有堰,古人开一亩之田,则必有一亩之 水以济之。后人狃于多雨之年,塘堰都不修治,堰则 破坏不蓄水,塘则浅且漏不容水。每岁方春时,必有 洪水数次,任其横流而不收。人夏亢旱,束手无策, 仰天长叹而已。人家僮仆管理庄事,以兴塘几石,修 屋几石,为开帐时浮图合尖之具而已,何尝有寸土一 锸及于塘堰乎?夫塘宜深且坚固。余曾过江宁南乡, 其田*号沃壤,其塘甚小,不及半亩。询之土人,知 其深且陡,有及二丈者,故可以溉数十亩之田而不匮 。吾乡塘*多,且大有数亩者、有十数亩者,然浅且 漏,大雨后亦不满,稍旱则露底。田待此为命,其何 益之有哉!向后兴塘筑堰,必躬自阅视,若有雨之年 ,塘犹不满,其为渗漏可知,急加培筑。大抵劣农之 性惰而见识浅陋,每侥幸于岁多雨而不为预备。僮仆 既以此开入花帐,又不便向主人再说。一遇亢旱,田 禾立槁,*积月累,田瘠庄敝,租入*少,势必鬻变 ,此兴水利为**要务也。若不知务此,而止云保守 前业,势岂能由己哉! 予置田千余亩,皆苦瘠。非予好瘠田也,不能多 办价值,故宁就瘠田。其膏腴沃壤,则大有力者为之 ,余不能也。然细思:膏腴之价数倍于瘠田,遇水旱 之时,膏腴亦未尝不减。若丰稔之年,瘠土亦收,而 租倍于膏腴矣!膏腴之所以胜者,鬻时可以得善价, 平时度*同此稻谷一石耳,无大差别。且腴田不善经 理,不数年变而为中田,又数年变而为下田矣。瘠田 若善经理,则下田可使之为中田,中田可使之为上田 ,虽不能大变,能高一等。故但视后人之能保与不能 保,不在田之瘠与不瘠。况名庄胜业,易为势力家所 垂涎,子弟鬻田必先鬻善者。予家祖居田甚瘠,在当 时兴作尽善,故称沃壤,四世祖东川公卒时,嘱后人 葬于宅之左,曰:“恐为势家所夺。”由此观之,当 时何尝非善地,今始成瘠壤耳!惟视人之经理不经理 也。尝见荒瘠之地,见一二土著老农之家,则田畴开 辟,陂池修治,禾稼茂郁,庐舍完好,竹木周布,居 然一佳产。其仕宦之田,则荒败不可观而已,汝侪试 留心察之。 人家子弟每年春秋,当自往庄细看,平时无事亦 可策型一往,然徒往无益也。**,当知田界。田界 不易识也,令老农指视,一次不能记而再三,大约五 六次便熟。有疑处便问之,勿以曾经问过而嫌于再问 ,恐被人讥笑,则终身不知矣。第二,当察农夫用力 之勤惰,耕种之早晚,畜积之厚薄,人畜之多寡,用 度之奢俭,善治田以为优劣。第三,当细看塘堰之坚 窳浅深,以为兴作。第四,察山林树木之耗长。第五 ,访稻谷时值之高下,期于真知确见。若听僮仆之言 ,深入茅檐,一坐、一饭、一宿,目不见田畴,足不 履阡陌。僮仆纠诸佃人环绕喧哗,或借种稻,或借食 租,或称塘漏,或称屋倾,以此恫喝主人。主人为其 所窘,去之惟恐不速,问其疆界则不知,问其孰勤孰 惰则不知,问其林木则不知,问其价值则不知。及人 城遇朋友,则彼揖之曰:“履亩归矣!”此笑之曰: “循行阡陌回矣。”主人方自谓:“吾从村庄来,劳 苦劳苦!”呜呼,何益之有哉!此予少年所身历者, 至今悔之。大约人家子弟,*不当以经理田产为俗事 鄙事而避此名,亦不当以为故事而袭此名。细思此等 事,较之持钵求人,奔走嗫嚅,孰得孰失,孰贵孰贱 哉? 人家“富”“贵”二字,暂时之荣*耳。所恃以 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子弟有二三千 金之产,方能城居。何则?二三千金之产,丰年有百 余金之入,自薪炭、蔬菜、*豚、鱼虾、醯酣之属, 亲戚人情应酬宴会之事,种种皆取办于钱。丰年则谷 贱,歉年谷亦不昂,仅可支吾,或能不致狼狈。若千 金以下之业,则断不宜城居矣。何则?居乡则可以课 耕数亩,其租倍人,可以供八口。*豚畜之于栅,蔬 菜畜之于圃,鱼虾畜之于泽,薪炭取之于山,可以经 旬屡月,不用数钱。且乡居则亲戚应酬寡,即偶有客 至,亦不过具*黍。女子力作,可以治纺绩,衣布衣 ,策蹇驴,不必鲜华。凡此皆城居之所不能。且耕且 读,延师训,亦甚简静。囊无余畜,何致为盗贼所窥 ?吾家湖上翁子弟,甚得此趣。其所贻不厚,其所度 *皆较之城中数千金之产者,*为丰腴。且山水间, 优游俯仰,复有自得之乐而无窘迫之忧,人苦不深察 耳。果其读书有成,策名仕宦,可以城居,则再入城 居。一二世而后宜于乡居,则再往乡居。乡城耕读, 相为循环,可久可大,岂非吉祥善事哉!况且世家之 产,在城不过取额租,其山林湖泊之利,所遗甚多, 此亦不能兼。若贫而乡居,尚有遗利可收,不止田租 而已,此又不可不知也。 P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