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逻辑

意义的逻辑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著 董树宝译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意义的逻辑
ISBN: 9787532189281

作者简介

作者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法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博学多才、见识非凡,著作涉猎哲学、文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电影、绘画等众多领域,他以斯多亚学派、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尼采、柏格森等伟大哲学家作为其哲学史的写作对象,由此跻身伟大哲学家行列。其主要著作有《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电影1: 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等,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有《反俄狄浦斯》《卡夫卡》《千高原》《什么是哲学?》。他以“纯粹的形而上学家”自居,其著作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产生广泛影响,亦对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产生直接影响。 译者 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文论、法国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与翻译工作,专著有《影像的叛逆:法国当代哲学的艺术之思》,译著有《意义的逻辑》《知识考古学》《〈荒岛〉及及其他文本》《混沌互渗》《东风》等。

内容简介

《意义的逻辑》尤其应该被当作最大胆、最傲慢的形而上学论著来读。 ——米歇尔?福柯,《哲学剧场》(1970年) 我重读了他1969年就已经在他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意义的逻辑》中谈及的对“事件”的观点(……)当然,对我而言,从一开始,他的所有著作(但首先是《尼采与哲学》《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就不仅是对思考的有力鼓动,也是如此令人不安的体验。 ——雅克?德里达,《我将不得不独自流浪》(1995年悼念德勒兹文章) 在《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中,他尽可能地为这种后哲学的、反系统的、超唯名论的或坚决地“非总体化”的思维模式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纲领性陈述。 ——克里斯托弗?诺里斯(Christopher Norris),《牛津哲学指南》 ★ 德勒兹关键著作中文首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德勒兹哲学的影响力都在与日俱增。本书与《差异与重复》《电影1: 运动-影像》《褶子》及与加塔利合著的《千高原》《反俄狄浦斯》同为德勒兹哲学的核心作品,但由于本书以“悖论”为主轴,翻译难度较大,始终没有中译本问世。本次,《知识考古学》(2021年版)、《混沌互渗》与《德勒兹哲学词汇》的译者董树宝老师终于完成了这项翻译挑战。 ★ 34篇悖论+5篇论文: 在本书中,德勒兹以34篇短文讨论了与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如影相随的“悖论”问题,这些文字既独立成篇,又紧密关联,不仅是德勒兹在哲学上的突破,也是他在哲学文本写作上的一次重要实验。附录中的5篇文字分别集中讨论了柏拉图、卢克莱修、克罗索夫斯基、图尼埃、左拉作品中的哲学状况,而仍然不离全书的“悖论”主题。 ★ 从《爱丽丝漫游仙境》到斯多亚学派: 那么,何为德勒兹所说的“悖论”?简单地说,就如我们常说的“不言自明”,既然未说出,为何会明白?古希腊的斯多亚(旧译“斯多葛”)学派将这类看似简单的悖论发展成了一套四两拨千斤的悖论哲学,而刘易斯?卡罗尔在他风靡全球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就熟练应用了这套悖论哲学,对小女孩爱丽丝来说,“变大”就等于“变小”,“吃”就等于“被吃”,“变红”就等于“变绿”,而《意义的逻辑》的一系列精妙剖析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