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黄河走--从梁山泊来到垦利洼去

跟着黄河走--从梁山泊来到垦利洼去
作者: 魏金永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76
折扣购买: 跟着黄河走--从梁山泊来到垦利洼去
ISBN: 9787209105590

作者简介

魏金永,1941年3月27日,生于昌邑县辛置村。1961年9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分配至垦利县,先后工作于文教局、一中、文化馆。1980年9月调回原籍昌邑县。曾任文化馆副馆长、文教局副局长、文化局局长。1988年10月调至潍坊市文化局任副局长,兼潍坊市文联副主席,2001年3月退休。 1974年5月首次在省级以上发表短篇小说。此后在《山东文艺》(后改为《山东文学》)《海鸥》《烟台文学》《大众日报》《戏剧丛刊》《中国文学》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剧本二十余篇。1992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春华秋实——魏金永小说集》。 1975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 1993年与人合作电视连续剧《娘要嫁人》拍摄播放。 1995年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老河滩》拍摄播放。 2001年历史长篇小说《武则天》由黑龙江省出版社出版。 2005年历史长篇小说《唐明皇》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楔子 山东垦利,老百姓有两句“经典”话语:“要吃 饭,围着黄河转;要糊口,跟着黄河走!” 这两句话,字面好懂,就是说黄河每次泛滥,虽 然造成泼天大祸,但黄水沉淀淤积却能留下大片肥沃 土地,让老百姓实实地种上几年好庄稼。“十年九不 收、收一年吃九秋”的东平湖畔各县如此,黄河口荒 洼亦是如此。至于这两句话的更深义理,我在垦利县 工作了二十年,才逐渐有所领悟。 垦利县东部农民,多是1935年黄河在山东鄄城决 口后迁来的鲁西(郓城、梁山、东平、巨野、寿张、 阳谷、东阿等)十几个县的灾民。我的学生大部分则 是这些灾民的后辈。在与他们长期交往中,听他们讲 述了他们的父母兄长姊妹逃荒来垦利以前和以后的许 多动人故事。无论是在旱涝频仍的东平湖畔之水浒荒 村,还是在土匪猖獗的黄河尾闾之旷野荒洼,这些农 民、渔民、读书人,在黄水泛滥之后,为了糊口、为 了活命、为了儿女、为了家庭、为了乡亲,是如何义 结同心与官匪黑恶势力进行殊死拼斗的;是如何相依 为命、相互救助战胜天灾人祸的;是如何背乡离井拖 儿带女到天涯海角重新安家立业的……这些故事经过 几代人的血泪浸泡,饱含了人世活命的酸甜苦辣,人 物情节,形形色色、古怪离奇,甚至惊心动魄、血肉 横飞……听后留下了深刻印象。 尔后进一步采访,让我料想不到的是,这些鲁西 灾民的父兄中,甚至在某个家族或家庭中,既有本原 的草莽英雄,亦不乏革命先驱和志士精英。有的是跟 随孙中山闹革命的同盟会会员,有的是黄埔军校毕业 的将官,也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延安抗大的 学生,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不同时期、不 同领域、不同战线,谱写过不同的篇章,做出了不同 的贡献,让人肃然起敬、拳拳服膺。 两千多年以前的《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就明确了立身之道和家国关系。百年 之前,有的学者则指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 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中国文化,即使在国家民族 最危难的时刻,也总能为我们培育出一些心怀苍生、 以身许国,进则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退则可著书 立传或归隐田园的奇男子;以及温婉贤淑、才智超卓 、有胆有识、不让须眉的好女子。也许只有他们,才 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以上见解是否确当,姑且不论,但我们中国的文 化,确乎有一种很强的向心力,历经劫难,血脉始终 延续;中国的历史,分久必合,也是前仆后继,薪尽 火传,把一场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转化成为伟大的 民族复兴。 总之,面对如此丰富的生活素材,年逾古稀的我 ,经几番思索,便萌动了写部小说的念头。然而,生 活素材,如同乱麻,很长时间找不到头绪,不知从何 处人手…… 后来,我意外发现了两张老照片:一张因年久褪 色,人像模糊,后经技术处理,方能辨识。确认是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摄于日本横滨,是八个留日学 生(七男一女),他们都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山东 会员。因“各有其能”,有人称他们为“渡海八仙” ;也有人说,他们个个激进勇猛,便称这七位男同学 为齐鲁“留日七雄”。其中有山东同学会的会长、同 盟会北方支部的主盟人徐镜心;有后来当过山东省议 会议长的王鸿一;还有赵汗青、黄云生、冯文魁、阮 宗圣、潘响晴(女)、龚无忌。后来一一考订,有的并 非真实姓名,而是字、是号、是笔名或化名。在照片 后边,还写着“勿忘国耻:光绪21年4月17日”。这 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日期。 另一张照片摄于1940年前后的黄河口永安镇,是 老阮家的女眷和亲戚,计十二人:坐在中间的是阮家 主妇吕蕴玉和她的表妹严依霞、弟妹孙尚香、亲戚李 二姑;还有她家的四个女儿:学兰、学梅、学菊、学 竹(干女儿小桂花);她的三个儿媳:玉莲、小琴、秋 鸿;还有吕蕴玉的另一个干女儿宁小娥。 而今九十五岁高龄的宁小娥说,那是省城逃难来 的照相馆的老师傅在永安镇给照的。她穿的旗袍还是 向学校的女老师借的。 面对这两张老照片,我突发奇想,既然掌握的主 要素材,都与这两张照片上的人物有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何不以此为线索,编织串联,次第进行讲述?小 说的初名则定为《两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可及至 动笔谋篇,却发现题目欠妥,圈子画得太窄,某些事 件纳不进去。 后来又发现老阮家吕蕴玉的一本日记,记于民国 二十八年(1939年),其中有一首词,调寄“水调歌头 ”,题目《跟着黄河走》。(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