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原售价: 121.00
折扣价: 65.34
折扣购买: 美国的悲剧(上下)/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ISBN: 9787539287331
许汝祉(1914-2002),江苏太仓人。1935年毕业于政治大学外文系。历任政治大学教授兼边疆学校副教授,安徽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于外国文艺理论研究与外国文学的翻译。主要译著有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马克·吐温自传》《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等,主编《外国文学新观念》,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的《德莱塞》词目。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大开本的《赞美诗》。接着,她把一本《圣经》 递给那个男的,退后一步,跟他并排站着。那个十二 岁的男孩把一只小三脚凳放在风琴前面。那个男人是 孩子们的父亲,他睁大眼睛,仿佛很有信心似的朝四 周望了一下,也不管有没有听众,便说: “我们先来唱一首《赞美诗》,凡是愿意信奉上 帝的,就请跟我们一起唱吧。还是请你来弹琴,好吗 ,赫丝特?” 年龄最大的女孩一直装作毫不在意、自自然然的 样子,一听这话,便把她那相当苗条,但尚未完全发 育的身子坐到三脚凳上,翻了翻《赞美诗》,弹奏起 来。她母亲说: “我看今晚上最好是唱第二十七首,《耶稣之爱 ,无比芬芳》。” 这时,正回家去的各种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过 往行人,发现这几个人这么待着,有的就迟疑了一下 ,对他们瞟一眼,有的收住脚步,看他们究竟是干什 么的。那个男人一看人家这种迟疑的态度,以为他们 已经注意起来了,尽管还有点犹犹豫豫,还是赶紧抓 住机会,对他们讲起来,仿佛人家是特为到这里来听 讲似的。 “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唱第二十七首吧,《耶稣 之爱,无比芬芳》。” 一听这话,那个小女孩就在风琴上弹奏起来,发 出一阵虽然准确,却很微弱的音调;同时她那相当嘹 亮的女高音跟着她母亲的女高音,还有她父亲没有把 握的男中音,一道唱起来。另外几个孩子从风琴上的 一小摞书里取下《赞美诗》,有气无力地跟着唱起来 。他们唱的时候,街上形形色色围观的人都无动于衷 ,直瞪瞪地望着。这么平平常常的一家人,竟然当众 引吭高歌,与遍布人间的怀疑与冷漠态度相对抗,这 种稀奇的情景可把大家吸引住了。有些人对弹风琴的 女孩相当柔弱、尚未完全发育的身材感兴趣;另外一 些人则对做父亲的那副不现实而又寒酸的样子感兴趣 或产生了同情,他那双无神的蓝眼睛和那相当松垮而 又穿得很坏的身子,表现出一副十足的倒霉相。他们 这几个人,只有母亲特别突出,显得有那么一股毅力 和决心,即使是盲目或错误的,不能叫她发迹,至少 总能保住自己。她比另外几个都强,显得有一种虽然 无知却能令人起敬的自信神情。你要是注意观察过她 ,看见她把那本《赞美诗》放在身边,眼睛直望着前 面,那你一定会说:“呕,瞧她这个人,不管她有什 么缺点,也许是怎么信就怎么干的人。”她的每一个 神态都表明,她对自己所宣扬的那个确实存在,并且 注视着人间的全能主宰的智慧和仁慈,是坚信不疑的 。 耶稣的爱拯救我的全部身心, 上帝的爱指引我的脚步前进。 两旁是巍然矗立的建筑物,她就站在高墙中间响 亮地唱着,略带鼻音。 那个男孩心神不定地倒换着两只脚,眼睛总是望 着地,多半只是半心半意地唱。他身个瘦高,头和脸 长得很有趣,白皮肤,黑头发,比起其余那几个人来 ,他好像要机灵些,并且特别敏感,仿佛对眼前的处 境有些反感,甚至还感到痛苦。能引起他兴趣的,显 然只是世俗的生活,而不是宗教生活,虽说他还不能 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总之,要说到他目前的心情,那 无非是:眼下这一套是绝不能引起他的兴趣的。他太 年轻了,他的心灵对于美和享乐确实非常敏感;可这 些与主宰着他父母的心灵的那种朦胧、缥缈的幻想世 界是没有多大缘分的。 说实话,这个男孩的家庭生活,以及过去在物质 方面和心灵方面的遭遇,都不能叫他相信他父母坚信 的那一套。说实在的,他们的生活仿佛有点苦恼,至 少在物质方面是这样。父亲总是在各处的集会上读经 、讲道,尤其是在离这里不远、他和母亲经办的“布 道所”里。据他所知,他们还到处向一些感兴趣或是 乐善好施的商人募捐;这些人仿佛对这类慈善事业还 很相信似的。可是一家人老是“很紧”,好衣服从来 没有上过身;普通人仿佛很平常的种种享受,他们都 没有份。可是父母亲却老是在宣传什么上帝对他和所 有的人的慈爱和关怀。显然,有什么地方不对头吧。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