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 侯瑞鹤
出版社: 中国妇女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ISBN: 9787512713109

作者简介

侯瑞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硕士。长期在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壹心理、腾讯教育特约专栏作者。著有专著《路特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所属丛书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前十名。

内容简介

本书生动地展现了她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博士, 更是作为一名母亲养育孩子的真实心路历程。本书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侯瑞鹤博士在书中多 处呈现了正视自己的时刻:第一次为人母时的焦虑与 脆弱,第一次被唤作“妈妈”时的惊喜与脆弱……并 由此领悟到,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的确是一件不容易 的事。这种真诚本身就可以化解所谓“完美父母”的 焦虑。事实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 的父母。这让我想起了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他 在著作中真诚地呈现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焦虑、 挣扎和迷茫,激励了年轻一代的心理咨询师有勇气继 续走在这条道路上。从侯瑞鹤博士身上,我惊喜地看 到了另一种类似的力量,一种允许自己脆弱的治愈力 量。 二是强调不仅要理解孩子,还要共情母亲。孩子 是父母的无意识。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在国内的盛行, 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尤其是母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 响,这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帮助父母为 孩子提供更加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然而过犹不及 的是,一些对自己要求高、负责任、害怕出错的焦虑 母亲,以及期待养育理想孩子的心急母亲,容易用力 过猛。殊不知,她们在看得见的地方用力,却在看不 见的地方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创伤。千万别让父母的完 美主义害了孩子,还美其名日“是为孩子好”。本书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一些案例的剖析,在呈现父母 细微之处带给孩子的影响时,也对父母共情式地给予 理解与接纳,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之道。 三是提倡爱孩子并非只要他快乐,更重要的是允 许他承受痛苦。在本书中,侯瑞鹤通过真实、鲜活的 记录,表现出对孩子自身力量的尊重与信任,允许孩 子去体验生活中必经的痛苦,允许孩子拥有体验挫折 的权利。这种允许并非置之不理的冷漠,而是在爱和 容纳的支持下让孩子去经历痛苦——“如果哭能让你 舒服一点儿,你可以哭一会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 和心理环境中,孩子一定会从挫折、痛苦的体验中吸 取经验教训,领悟来自生活本身的教导。如此循环往 复、不断经历的过程,能够强健孩子的心灵,增加他 们对未来消极事件和重大生活事件的免疫力。实际上 ,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内心深处的若干“ 软肋”。 四是提倡信任孩子,管教孩子时做到有收有放。 尊重、接纳、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虽然作者对 孩子充满了温暖的支持,但这绝不是懒惰的溺爱,而 是有严格的规则去管教和限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做 与年龄和能力相匹配的决定,而不是让其随心所欲, 这是让孩子学习自我负责的重要途径。对于家庭的重 大决定,父母要自己做选择。比如对于是否生二胎, 是父母应该做的决定,不能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书中 类似的观点,对一些错误理解“尊重孩子”的父母而 言,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当前林林总总的科学育儿读物、家庭教育读物有 很多。“状元郎”自己写了一本经验体会书,父母也 必定会写一部教育心得,其他父母则趋之若鹜。于是 乎,科学育儿、家庭教育成为“显学”,成为全社会 关注的焦点。家庭教育的经验和心得固然重要,但对 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反思则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 独特的生命存在,有着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 规律,把他们视为一个年龄群体来研究本身就是不妥 的。因此,父母能做的便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与成 长规律,提供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成长环境,而不是 用固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计划来强迫孩子“就范”, 或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有 鉴于此,侯瑞鹤博士确实做了一件令我欣慰的事,即 把自己求学和工作期间所学的儿童心理学等理论,与 自己的教养实践和工作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在总结育 儿经验、剖析心理咨询案例的基础上,阐述了儿童心 理发展和亲子关系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其所思所 想所为,也许对其他父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P6-7 )